起床后肠鸣+腹泻,胃中“缺水”!一张方子,补阴止泻,发人深省

(本文仅供学习,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是老祖宗们留给后世学人的一句话。

它告诉我们,有时候,不能为书本所拘泥。否则,我们容易看不到事情的真相。

我觉得,这话放在中医的世界里,实在太对了。

举个例子吧,比如说五更泻这个病。

啥是五更泻?就是黎明时分,刚刚醒来,忽然觉得肠鸣不已,腹中疼痛不适,于是急急忙忙上厕所。上了厕所以后,就好了,全天再无不适。

这个现象,中医历来认为和阳气不足有关系。脾阳不足、肾阳不足等,都可以引发。就是说,你阳气少了,运化失常,后门兜不住,所以就肠鸣腹泻。

按照这个思路来医治,也确实有效。

但,我通过广泛涉猎和实践,发现事情未必如此简单。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话说有一个女子,年58岁。

这人啊,最近这两个月以来,每到黎明时分就肠鸣、腹泻。腹泻以后身体安好,第二天早晨继续腹泻。在用过一些中成药和西药无效之后,她到医院来检查。

一开始,大家怀疑肠结核。但是经过检查,发现没有任何异常。经过其他疗法调治,效果还是不好。

怎么办?请中医会诊,出出主意。

刻诊,见患者每逢黎明时分就肠鸣拉肚,便溏,而且量大,食欲不振,嗳气,口唇干裂,总是觉得渴,想喝水,头晕心烦。脉沉细而数,舌红少苔,而且舌面上没有津液,看上去干巴巴的。

这时候,医家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生地12克,麦冬10克,怀牛膝12克,石斛30克,栀子10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水煎服,一共是三剂。

当时,这个方子开出来以后,有些学习过中医的西医大夫觉得不妥。因为所有这些药,几乎没有补阳的,多数为滋阴清热之品。而从前在学习的时候,对于此类疾病,书本上多会以阳虚论治。这样能行吗?

对此, 医家解释,从前患者也用过四神丸等补阳固涩之剂,但效果不好啊。与其重蹈覆辙,不如改弦更张。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以后,早晨第一次大便,已经移时到早饭以后了,而且大便成形,嗳气现象消失。接下来,原方再用5剂。

最后,患者诸证悉平。出院一个月后随访,得知未曾复发。

面对治疗结果,很多人都不理解。包括我在内,看到这则医案后,一开始也不理解。所以,我把这则刊载于1982年第4期《中医杂志》上的医案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在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后来,我发现,在五更泻的患者里头,偶尔也确实有和上述医案类似的患者:口干欲饮、舌红少津、嘴唇干裂、心烦难眠。我模仿医案中的思路应对,确实也取得一定效果。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背后有怎样的学问?

我经过思索,有了一点心得。

我跟你讲,首先,医案中这个患者的问题,在于胃阴不足。

你看,嘴唇干裂,这是脾胃阴虚,唇不得滋养所致。阴虚生热,身体欲饮水自救,故而患者总要喝水。虚热扰神,所以心烦不寐。胃阴不足,胃气不降,受纳失常,故而吃不下东西。舌红少苔、脉细数,这更是典型的阴虚表现。

那么。胃阴不足,为什么会引起早晨起床以后拉肚子?这和脾肾阳虚所引起的五更泻,在理论上不是矛盾的吗?

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

人早晨刚起床的时候,阳气渐盛,阴气渐弱。阳气由下焦肾中升起,它的逐渐壮大,离不开阴气。中医讲,阴能育阳,阴阳互根。正常人,脾胃之阴充足,脾阳得以滋养,于是在早晨顺利升发起来,平安无事。一旦胃阴不足,阳气化生不利,就会影响到脾的运化之能,于是出现肠鸣、腹泻。

这个时候,如果用传统方法去温阳固摄,意义不大,相反还容易进一步伤阴。只有辨证施治、滋补胃阴,改善阴虚有热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医案里的配伍——

生地12克,麦冬10克,怀牛膝12克,石斛30克,栀子10克,竹茹10克,陈皮10克,山药15克,丹皮10克。

这配伍,你仔细看,其实是玉女煎的加减。

玉女煎,它出自《景岳全书》。看名字,就很阴柔。没错,它就是补阴的。基本组成为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石膏清胃热,熟地滋补肾阴,麦冬和知母滋阴清热,牛膝引热下行。这就是治疗胃热阴虚的一个方子。

医案里头,去掉石膏和知母,换熟地为生地,加石斛滋阴,丹皮凉血,栀子和竹茹清热除烦,配山药健脾固摄,辅陈皮以行气。如此,滋阴而无壅腻之嫌,清热而无伤正之虞。立法可谓周全。

经过这么一番调治,患者的问题得到改善,自然是情理之中了。

从这个小例子里,我们能看到什么?

还是我开篇时提到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五更泻以胃阴不足论治,这在中医内科学教材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但是,事实上,临床的确有这样的例子。这就要求我们中医爱好者、学习者和从业者,必须拓宽思路,不囿于书本,实事求是、辨证施治,这才能找到正确的应对之法。

而平时有早晨起床后肠鸣腹泻这一毛病的读者朋友,我希望你也能从中获得一点启发。其实,医案中的例子,说实话,属于个例,没有特别广泛的借鉴意义。但是,这背后折射的道理,值得我们品鉴。尤其是此病常年得不到好转的人,更该深思熟虑。非专业读者,你该认真看看中医,找到真正的因由。文中配伍,权作参考,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不可贸然尝试。

好了,对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