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治咳,振聋发聩之论
余觅得一段文字.系发明小柴胡汤治咳之论.其论精到,启人慧思,是一篇不错的妙文,惜未署其名,不知何人所作,然据其文意,必是出自近代名医之手,今录之与同道共享.
文曰:咳嗽初由风寒,久久不愈,则声哑羸瘦,痰中代血,气喘偏睡,变成虚劳.时医或谓外邪失表所致;或谓内伤及酒色过度所致,既已成劳,即戒用辛热之品,取甘润之剂,静以养阴,令真阴复而阳不亢,金水相滋,而咳嗽之病除矣.然此说一行,误人无算.南医六味地黄丸,黑归脾汤等料,加麦门冬.五味.淡菜胶.海参胶.阿胶.人乳粉,秋石霜.紫河车,八月杏仁,川贝母.猪脊髓之类,百服百死,诚可痛恨.余读<</span>金匮>书中,隐寓有大手眼.喻嘉言亦悟其妙.俱隐而不发者,难与俗人言也.余临证以来,每见咳嗽百药不效者,屏去杂书之条绪纷繁,而觅出一条生路,止于伤寒论得之.伤寒论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三句,是金针之渡.盖寒热之邪挟津液而上聚于膈中,以致咳嗽不愈.若风寒不解,其津液何以得下耶?若误行发散,不惟津液不下,而且转增其上逆之势矣.此所以通其上即和其中,和其中愈通其上矣.至于风寒缠绵不已,积而成劳及一切痰火哮喘,咳嗽瘰疠等证,皆缘火势熏蒸日久,顽痰胶结经隧,所以火不熄,则津液不能下灌灵根,而精华尽化为败浊耳.且人全赖水谷之气生此津液,津液结则病,津液枯则死.伤寒论谓咳者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此为伤寒言而不尽为伤寒言也.余取津液得通三句,借治劳伤咳嗽,往往获效.
附1:小柴胡治咳,古今代不乏用,晚近用者更多,而专论而发明其理者少,晚近之多,或受其论之影响亦未可知,今录朱进中一则验案证实之
何某,男,24岁,感冒4个多月来一直咳嗽,西药抗炎镇咳三个多月无显效 ,服中药汤,丸等治一月无功,询其咳嗽尤以夜间与中午则平卧进为甚,因思痰饮为患,欲用小青龙汤,病者说,已服过小青龙,药后咳嗽非但不减,且增烦乱心悸,余审思再三,不得其解,察其脉弦涩.且胸满口苦,头晕心烦,顿悟,以小柴胡加减为方:柴胡黄芩半下干姜五味紫菀丝瓜络各.10克.干姜4克.服药一剂,咳嗽大减,继服三剂愈.
附2,小柴胡去参草枣加姜味治咳,较早之实践记载见于宋代之<</span>苏沈良方>,其云:元佑二年,时行无少长皆咳.本方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两,服此皆愈.时常上壅痰实,只依本方,食后卧时服,甚妙.
附3,陈潮祖先生对通调津液有进一步阐述,其曰:此方治疗咳嗽,仲景原已提及,却未引起重视.能治咳嗽之理,注家也每语焉不详.须知咳嗽虽然病标在肺,病机却不限于肺脏,故<</span>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引起咳嗽的基本病理与运行于三焦的津气有关,津气的盈虚都能影响肺气的宣降功能,气郁津凝,尤为常见.一旦某一脏府功能失调,引起运行于少阳三焦的津气逆乱,壅滞于肺,肺失宣降,咳嗽作矣.此方有升清降浊,利气行津之功,使三焦津气和调,肺的宣降功能恢复,则咳嗽瘳矣.
又说:余每用此方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细辛五味茯苓,治久咳不愈,每获良效.始信调气行津是治疗咳嗽关键,细玩诸方治咳结构,自知余言不谬.
br> -----医方中
另补:
唐容川先生论小柴胡汤治咳嗽
兹有一方,可以统治肺胃者,则莫如小柴胡汤。肺火盛加麦冬,心火盛加黄连、当归,肝火盛加当归、胡黄连。黄昏咳嗽,为火浮于肺,加五倍子,五味子以敛之;五更咳嗽,为食积之火,至寅时流入肺经,加莱菔子;痰凝气滞者,加瓜萎霜,旋覆花、杏仁、桔梗、射干、川贝母;水饮上冲者加葶苈子、桑白皮、细辛、五味子;有寒加干姜、云茯苓。若兼外感,发热恶寒,鼻塞头痛而咳嗽者,宜小柴胡汤加荆芥、紫苏、杏仁、薄荷、盖小柴胡汤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左宜右有,加减合法,则曲尽其妙。
平凡中医(网名)运用小柴胡汤治咳嗽的经验
小柴胡汤治咳嗽,首先是唐容川唐氏提出来的,其论述颇详,可参看原著。其实,小柴胡汤治咳嗽在《伤寒论》第九十六条小柴胡汤加减中就有明文: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原文中虽这样说,但临床这样应用的却很少,几乎没见到过。形成这样的原因恐怕在于干姜与五味子这两味药。干姜是热药,本来咳嗽了,就有热证,还用热药,这是人们咳嗽不用干姜的主要原因。五味子是收敛药,外感初起者忌用,故而,人们更不愿也不敢用,恐怕犯忌讳。刚开始我这样用时也担心,不知张仲景的这条论述临床效果到底怎样,所以用量很小,干姜用5克 五味子用3克,效果不太理想,但也有效。明明是少阳证咳嗽,不用把又不甘心,终于我下了很心,把干姜加到了10克 五味子加到了10克,一用疗效出来了,三剂药咳嗽就治愈了。后来又试验多次,皆速效,久咳不愈的也多在一周内痊愈。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人之不欺我也,从此,我治咳嗽又多了一个杀手锏。关于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治咳嗽的应用指标是:1、咳嗽。二、脉弦。3、有少阳症状,包括:发热、往来寒热(临床多不见这两种情况)、呕、心下支结、不欲饮食、心烦、口苦、咽干、头蒙不清、胸胁满闷等(有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此方主要用于大寒节左右至清明节左右。
医案:
王,男孩,12岁,咳嗽脉弦,咽干,少阳咳嗽,方:柴胡20 黄芩15 半夏10 炙甘草15 干姜10 五味子10 三帖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