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任正非三顾茅庐,60岁才入职华为,这位女高管究竟有什么“魅力”?
一直以来,华中科技大学与华为关系密切,建立各项合作关系的同时,无数华中大学子奔赴华为就职,无论是华为高管团队,还是“天才少年”计划中都能看到华中大学子的身影。而在二十多年前,那个通信巨头争霸的时代,实力并不被看好的华为又是怎样招揽到如此多的人才?这一切还要得益于华中科技大学校友、华为首任人力资源部部长、华为前党委书记陈珠芳。
任正非“三顾茅庐”,60岁入职华为
1985年,陈珠芳从华中科技大学自控计算机系调到管理学院担任党总支部书记,并于第二年开始负责广东省的招生工作。到深圳招生时,任正非向陈珠芳提出一起创业的想法。但陈珠芳是一个家庭观念很重的人,她深知自己不可能离家独身到深圳创业,于是便回绝了任正非。但任正非却告诉她:“现在是中国经济万里长征时代,这个时代从深圳开始,不来你会后悔的。”虽然没有加入华为,但是这番话让陈珠芳认识了更深层次的任正非。
1994年,陈珠芳在给海南干部班讲课。任正非让同为华中大校友的郑宝用打电话给她,希望她能出任华为的人力资源总裁。彼时的陈珠芳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收入还算可观,对于加入处于起步阶段的华为态度犹豫,于是她第二次回绝了。
然而没想到,1995年5月,任正非一通电话直接打给了她,说:“陈珠芳,你到底来不来?你不来我就请别人了。”这一次,陈珠芳觉得不能再失去机会了。在把批改好的研究生试卷交给教务科的第二天,她就到华为报了道。像个年轻人一样,彼时已经60岁的陈珠芳拿着每月3700的低工资,通过了三个月的实习期才转了正,正式成为华为首任人力资源部的部长。
谈起最终入职华为的原因,陈珠芳表示,是任正非的一番话最终打动了她。“我希望中国最优秀的高校都成为华为的人力资源池。”时隔多年,陈珠芳对任正非当年的豪言壮语依然记忆犹新,因为这是她第一次听到,一个企业家要把高校变为自家企业的人力资源池。
运用独特思维,为华为打造高校人才池
早期的华为根本招不到清华、北大的人才,就连华为自身的人才流失率都高达20%。为了能够让华为更好地与高校对接,汲取高校的智慧,吸引高校的青年人才,陈珠芳用自己独到的管理思维为华为和高校间搭起了一座交流的桥梁,招聘的人数是当时留校任职人数的4倍多。她还提出与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不求任何成果署名,只要想法,将高校智慧思想转化为市场价值。
有一年,陈珠芳到某985高校招聘,那时候,学生都希望继续留校,招聘竞争压力很大。最激烈的时候,华为在移动方向研究生班吃了败仗,一个人都没有招到。回去之后,陈珠芳总结经验,第二年和该校的毕业生再度回到这里,在招聘会上合作唱双簧,将那一年的优秀毕业生全部收入囊中。该校负责学生分配的女老师连连哀叹:“你们华为太狠了吧,把一锅都端走。”
在这之后,华为在1997、1998年的招聘都大获成功,任正非直接雇来专机带这些毕业生来华为参观。人才的加入使得华为迅速崛起,与一众竞争对手拉开距离。时到今日,依旧很多人称华中大是华为的人才培养基地,每年也确实有很多的华中大学子毕业后选择到华为就业。
催生企业文化,创造华为核心价值观
数以万计的青年才俊汇聚华为,又如何让他们统一价值观,形成一股团结的缆绳呢?又如何让这些才子在华为成长中自我批判、持续变革,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成长?陈珠芳提出年轻人要有“狼”的精神,突破自我思维惯性和时常自我批判的精神。
陈珠芳转变思路,她认为,一定是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她提出一个通俗易懂的概念:风雨同舟。然而同坐一条船,每个人上岸的码头却可能不一样,正所谓“风雨同舟不同路”,那么如何把同船的人变成共同奋力划船的人?
陈珠芳突然想到,其实华为干部的成长,并不是传统所认为的来自IBM或者HayGroup(合益集团)。“压根儿就不是外来的,全是内部的干部推动、形成点点滴滴的小课程。”这便是华为团聚一心的关键所在。
最终,陈珠芳按照所学知识梳理出企业面对的主要矛盾,总结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评”的核心价值观,让华为的狼性文化成为推动业务发展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更让华为成为世界级企业道路上的学习标杆。
作为一家高科技领域的民营企业,华为的国际市场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受尽政策打压更饱受西方客户轻视。在通信巨头争霸的市场环境里,夹缝中求生的华为注定要快速成长才能寻得一丝生机。在陈珠芳看来,“无依赖”是华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不去理会外界的“不和谐因素”,埋头苦做,于绝地中求生存。而她也正是将这一想法融入她为华为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之中,才造就了一个由名不见经传的小创业公司到彪炳史册的行业巨头的奇迹。
素材来源:华科男、华科E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