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比银行智能柜台更智障了
图|《银翼杀手2049》
刚去一家银行办了个业务,非常简单的业务,更新身份证信息。身份证刚换的时候,去好几家银行都办过,通常是两三分钟搞定。
但是这次折腾了二三十分钟。为什么?因为银行添置了高科技现代化闪瞎客户双眼的「智能柜台」。
传统柜台的流程是这样的:窗口说明诉求,身份证递进去,银行职员三下五除二搞定,慢走,谢谢。
「智能柜台」的流程是这样的:
我先在咨询引导台说明了诉求,被告知说你去智能柜台办吧。智能柜台柜台边上站着一个银行职员,是个小姑娘,正在辅导一位女士操作智能柜台。
我过去之后,她同时指导我们两个分别在两个智能柜台上办业务。几乎每一步都需要向她咨询。
一会这边不知道怎么按,一会儿那边不知道怎么填,那个小姑娘还时不时跑开去问同事怎么弄,剩下我们两个对着智能柜台大眼瞪小眼。
折腾一阵之后,我听到旁边的女士抱怨:
「你们自己直接操作不行吗,我们又不懂,为什么要让我们来操作?」
小姑娘没吱声。我忍不住搭腔:
「他们这个智能柜台太傻了,耽搁事不是」
女士:「银行就是想把咱们训练成他们的职员,这样他们以后就省事了」
我:「是的。可我也不是经常来银行办事,这次教会我,下次又忘了,还得他们来辅导。」
好不容易办完之后,我出门时看了一眼旁边的人工柜台,发现他们正在闲聊天。直接让我去人工柜台,这点小事早就办完了。
出门的那一刻,我深刻理解了那句老话——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
银行的智能柜台为什么如此智障?
按照常识,智能柜台应该帮客户节约时间、消除障碍,实际却在浪费客户的时间,为客户制造障碍。
银行可能是另外一种思路:把客户训练成银行职员,来节约人力成本。
但这显然是非常愚蠢的思路。首先,大多数人去银行办事是低频的,不是逛菜市场,记忆会淡忘。其次,下次办的事很可能跟下次不一样,还得重新学习。
最重要的是,银行业务对安全性要求很高,很多步骤需要银行职员授权,也就是说你学的再熟练也没用,下次还得找人。
这跟餐馆里手机扫码点单还不一样。吃饭是高频行为,大部分餐厅的程序设计都差不多,消费者初期有点不适,学会之后就很熟练了。
而我见过的银行智能柜台,普遍都很智障。这跟行业属性有很大的关系。
与银行的高科技智障服务非常相似的是医院。前些天,有朋友带妈妈去医院看病,回来跟我吐槽,现在的医院对老年人太不友好了。
挂号取号都是机器,太多的人不会用。挂号全部预约,不能现场取号。现场虽然有志愿者,但是远远不够用,每台机器都排大长队。其实我也有过类似体会。
朋友感慨:「要是独居老人都没法看病」「等我们老了,新技术会不会把我们折腾死?」
我当时说:「等我们老了,反而不会这样了,到时候就纠偏了。」
新技术的普及时期,是对中老年人是最残酷的阶段。但技术的背后是人,本来可以有一个新旧技术的平稳过渡,不成熟的技术也可以先不引进。
「人工智障」不能怪技术,只能怪主导技术、推动技术、引进技术的人。
我发现,「人工智障」高发的行业,往往是市场化不充分、垄断性强、灰色地带盛行的行业。银行,医院,运营商,你品一下。
这些行业为什么喜欢搞这些中看不中用的高科技产品,归根结底是决策流程的问题。决策者可以随意拍脑袋,而且不在意花了多少钱,既不关心用户体验,也不在乎基层员工的反馈。
而那些自己挣钱自己花的商业化公司,是不怎么会出现这些幺蛾子的,偶尔闹笑话也会迅速改正。因为老板花的是自己的钱,如果花了大钱却把客户得罪了,谁出的馊主意谁走人。
下次你再遇到「人工智障」场景的时候,不妨琢磨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