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致成染坊”到“有余银庄”,看百年侨批的沧桑变化
1829年,黄继英创办致成染坊,家乡亲友纷纷到他那里谋求生路。黄继英自派水客把大家的侨批带回家乡,并在家乡建起带批水客的落脚点作为行馆。随着托寄侨批日渐增多,他于1835年正式挂起“致成信局”招牌,专营侨批业务,并逐步将侨批业延伸到其他地区。汕头开埠后,致成商号在汕头创办有余银庄,经营范围不再局限于递送批银,而开始有投资和金融集资性质。
清嘉庆二十年(1815),澄海遭遇大洪水,堤防崩塌,田园化为一片汪洋泽国。是年,颗粒无收,乡镇间灾民成堆,饿殍遍野。这样的灾难对于长期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来说,虽不能说是司空见惯,却也习以为常了。台风暴雨洪涝灾害这些完全属于老天爷管辖的事情,凡间人只有默默承受,通常都是静待洪水退后,再到满目疮痍的野外去寻找一些可以填肚子的东西,接着勉力收拾残局。
这一年,一个名叫黄继英的澄海人,灾后背上包裹,带着弟弟乘着红头船,经过几十天的海上飘泊,最后来到马来半岛槟榔屿。由于举目无亲,加之自己除了一身力气,别无他长,因此,黄继英和弟弟流落在码头充当苦力搬运。
1822年,实叻(新加坡)开埠,各行业百废待兴。黄继英随之也辗转来到这里,和众多流落到此的人们一样,仍然以出卖苦力和从事泥瓦工作为生。1825年黄继英进印度人开办的织布厂打工。在织布厂工作几年后,基本掌握织布的流程,加之他刻苦耐劳,得到当地一些“头家”的赏识。机会总是留给生活的有心人,1829年,黄继英得到资助,自己创办了致成染坊。他的染坊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从潮汕过来的家乡人尽力给予帮助,当时,许多澄籍乡亲来到实叻,首先想到的便是投靠致成坊。
由于“致成乌(布)”价廉耐用,不易褪色,在东南亚一带的销路很好,成为人们喜爱的名牌货,生意日益兴隆。1832年,事业初有小成的黄继英首次返回家乡省亲,将流落在南澳的母亲和两个小弟弟接到澄城居住。家乡的亲朋好友得知他在实叻事业有成,便想办法到他那里谋求生路。黄继英对这些前来投靠的贫苦乡亲热情相待,对愿意在“致成号”干活的,都给予妥善安排。对一些想要另谋出路的,他还会给予一定的资助。当时“致成号”工人和所在地的乡亲越来越多,大家要把自己的辛苦钱和信件送回家乡很是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继英便自派水客,把大家的侨批带回家乡,同时在家乡建起这些带批水客的落脚点,作为行馆,接待来往的水客及一些准备候船“过番”的人们。
▲致成局一角(资料图)
随着托寄侨批回家乡的人日渐增多,黄继英从中国古代的邮驿得到启发,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正式挂起“致成信局”的招牌,专营侨批业务,统一印制信封、回执。寄款人先领取表格,填写好收款人姓名、地址、寄出款项的数额和寄款人的姓名及通讯处,经信局伙计登记、编号,并照表格填写的内容再抄进账簿,逐日移交给司柜汇入总账;经理室专门负责对收寄的侨批进行查核、对照,准确无误后再在侨批背后盖上“致成信局”的印章,并复制出一份清单,交办事员回澄海时直接交给家乡的“致成批馆”,由批馆聘用的侨批派送员(俗称“批脚”)按固定的派送路线,将批信和批银如数送到收款人家里,然后再将收款人的回批汇集起来,由专人送给海外的亲人。
随着批信局的规模日渐扩大,黄继英不再满足于一时一地的侨批业务,他一方面继续办好实业,一方面将侨批业延伸到其他地区,如与人合作开辟的暹罗(隆都人许肃吾的“许泰万昌批局”)、越南(普宁人吴端响的“吴财合侨批馆)等线路,为广大海外侨民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1860年汕头开埠之后,致成商号在汕头创办有余银庄。至此,侨批局已在原来单纯递送批银的模式上产生了新的变化。银庄的出现加速了侨胞与内陆之间的联系,经营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为侨胞递送批银,而开始产生投资和金融集资的性质。海外华侨在这个时候也开始着力参与家乡的各项投资及建设,如创办私塾、学堂,聘请当地名儒执教以泽及乡梓;在潮汕历次洪灾中募捐赈灾;投资家乡建厝;修建家乡水利和公路;在内陆投资创业办工厂实业等。此一时期,潮汕各地过番人数也为历年之最,银钱批信往来极为频繁。据记载,潮汕侨批相关收藏数字表明,至今发现行世的侨批数量约为18万封,其中,潮汕地区约占12万封,而开埠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侨批占有量约有三分之二左右。
1939年,汕头沦陷,邮路阻塞,百业萧条。南洋一带尚未被日军侵占,致成商会联合暹罗、越南等地批业工会人员,历尽艰险探明了自带批信的路径:批信从南洋各地寄往越南北部芒街之后,再由芒街的越南批局派人乘船至与芒街相对的广东东兴镇。潮汕各批局在东兴镇设批信中转站,承接南洋各地发来的批信,再派人从秘密通道带至汕头。当时一条通道从东兴—钦州—合浦—遂溪—湛江—高州—信宜—云浮—四会—清远—从化—河源—紫金—揭阳,转入汕头。另一通道由东兴—钦州—南宁—韶关—兴宁—揭阳,转入汕头。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盗贼四起,兵匪横行,批局人员携带批款,长途辗转,乘车、乘船、步行日夜兼程,险象环生。后来,批业工会联合省银行总会武装押送批款,甚至还给所属送批款员工着军装、携枪支以解押钱款。汕头地区当时由侨批公会理事长、万兴昌批局经理许自让自任押款队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海路通航,邮路恢复,潮汕地区的侨批业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滥印钞票,致使国内金融系统近于崩溃,海外侨胞寄回家乡批银大幅贬值,这一时期的侨眷生活极其艰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银行系统和邮政事业的日趋完善,原来从事侨批业务的人员或转行另谋职业,或为国有金融行业所吸收。各地批信局也陆续并入国家银行或邮政局。
侨批这一特定时期的产物逐渐成为潮汕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
文 | 谢初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