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荟 | 曹红波: 竹 ——刍议李明申摄影作品《月影竹姿》
花洲文学
——刍议李明申摄影作品《月影竹姿》
文|曹红波
李明申同志适时、应景的《月影竹姿》是他又一倾力打造的上乘之作。
该作品是他从抒情歌曲《紫竹月影》、《月光下的风尾竹》、《月亮代表我的心》上找到的摄影灵感,还是受《春江花月夜》中得到启发而创作的作品、我们不得而知,间或许是受自己微信《竹影清风》的点拨吧!但有一点,则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从不同的听觉和视觉艺术上,似乎触觉能扶摸到的美感,乃至身受亲临其境的美学享受。
该作品外方内圆,可能是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训条启示而为吧!内圆的月色朦胧中,皎洁的银盘左挂中天,翠竹映掩了部分圆月,象征月有圆和缺,月光映照下的竹子立体感地分为三层,一次突出,即色浓离我们近;二层在月亮和色重的中间;三层虚被淡光似掩非掩、似掩还现,月光如银,月光如烟、月光好似飘渺在月竹中间,构图简洁、布局合理、谋篇明快。“竹边流幽烟、迎月翠且鲜,秀色眼前过,耀人我为传?”透过此摄影,我仿佛看到明申在一个十五月亮十六圆的夜晚,趁月色朦胧,抬起轻盈的脚尖(生怕打动了月和竹在此美妙的瞬间)架起像机捕捉竹在月光映照下的姿态、势态、偶然态!月夜竹摇舞蹁跹,恍若人影小径间。皎洁迷离追玉兔,吴刚疑问谁竟先!
一、直诚至善 至臻致远
竹,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历来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竹、松、梅被称之为“岁寒三友”,人们习惯地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实质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秉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弯的品性,这当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不竭的精神财富,这也是竹子精神和我们对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竹子其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时又四季常青,而独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在闲情逸致漫步于青翠竹林时,能不有无限舒适的遐思惬意便会油然而生吗?且功不唐捐!
我们不仅从文人雅士的风雅颂之中找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们还能从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的“前有照、后有靠”的背靠青山之下,找到遍及满山的青竹。我们更能从“一竹一叶总关情”中找到后代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奋斗心声。
竹子无牡丹之富丽,无松柏之伟岸,无桃李之娇艳,而李明申恰恰是抓住了竹子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而来拍摄、来称颂的,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苛求环境、不炫耀自己,默默地绿荫奉献给大地,返财富奉献给人民,不正是明申追求的目标吗?
一幅简洁的摄影画面,其实就是一幅简约的心画,是一首耐人品味的史诗,是一幅值得珍藏的心约。从明申这幅勾图中,我们领略了竹子长青斗严寒、含笑度盛夏的状态,我们领略到了竹止于静、生于幽雅地才独具的丰韵,就即若是长于庭院依芬芳犹存,气节不泯的精、气、神。明申拍竹,几十年中耐得往长久的寂寞时光,恰以为数几十载的珍藏心画,才让作品经得起读者、观众的品评、喝彩而熠熠生辉,难怪有人说:品高气韵远、博学意境长。
借前人哲思的“光”,反射到本作品,他拍的竹而崇尚于无心处反映竹,于竹之处而追求的至善(善、止于至善是一种完美、圆满境界的追求),于竹之外求美至臻的妙,从因果关系上讲,光是因、图是果,光与竹是因、画面成功是果,明而不耀是因、明而透光是果,贵而透明是因、贵而透彻是果。从形式与内容上讲,形式反映是表、内容厚重是质,从本质现象上看,光影合一是现象,表述竹子高雅、高贵是本质,这是明申该幅照片臻于完美的外部表象,偶然中呈现着必然。正像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拍摄和取境、入镜一样需要哲学。在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参加文化、艺术社科界联组会上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艺术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摄影尚若没有哲学的沉淀、没有哲学的浸染、没有哲学的积累,就很难领会境与镜更深层的内涵,画面出来就略显浮浅,尚若一个画面失去厚重、失去层次,失去立体感,试想这样的画面能令人震撼,流传于世吗?
青竹一片堪斑斓,风中即景渺如烟。
竹影尘俗形迷离,镜下往事随思迁!
咏字开头入诗篇,颂竹万象尽开颜。
快乐心境度余生,系念百转摄不完。
二、神会吴刚 同赞婵娟
情随“艺”迁,意随“艺”长;韵随“艺”生,艺随“艺”荣。
摄影,它不仅仅是一种手头行为、眼观行式,更是一种价值创造、创作。这就需要我们既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又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同赞共贺“婵娟”的向往追求。创作的艺术追求,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艺术境界的创造,二是生命内涵的创造,三是意象景物的创造。通过观象(现象)观物(竹这个植物)观景(环境)去完成一件构图并不困难,然而难就难在,将如何把那种内在灵气,直觉的感应,化为意象,然后再恰当地用构图组成画面,变成一幅立体的图景,变成一首无声的史诗,无音的诉说,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此景无音最动情的境况,这就需要沉淀、需要积累,需要过硬的本领。
当今之时,我们邓州的摄影圈是既大又小,说他大是因为在摄影圈中聚集着大量的爱好者、粉丝,不管是手持什么像机、甚至是手机、见景即拍、触景生情、触景即拍。而小即是摄影圈中聚集着一批懂本行、知情趣、有韵味的党政干部,这样,无论什么照片,都要拿出审美的视角从哲学基础、美学价值、经济学观点、社会学元素上加以视之、审之、诉说之,所以,当一幅摄影出来后,作者就会慎之又慎了,这不明申给我的照片,也是审视、权衡再三,真可谓:“拍行自有其妙招,心境在胸乐滔滔。细研细究在深处,岂知英雄在今朝。”
这不,明申的这幅《月影竹姿》惊动了吴刚。吴刚即赋打油诗一首:明申你是怎么啦!作品出后没见话。尚若是在“小欺诈”,当心我给划个差!继而又说道:噢!你们都坐着站着端着,不知腰疼地唯独把我悬在左上方为你们“站岗”、“发光”,间或还用竹杆及几只片叶将我给遮盖屏住。对我冷点也就算了,岂不知还有玉兔、玉树、嫦娥。我用新鲜桂花亲自为你酿酒,并倾情捧出,由寂寞的她们为你点缀装饰,嫦娥舒其广袖,即吟又唱为你独自翩翩起舞,多好的好事,差点让你给我“搅黄”了,人间都说阳光雨露禾苗壮,岂不知月光滋润最漂亮,不信且看《月影竹姿》这才是你“老夫卿发少年狂”的豪放,这才是我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吴刚不无感慨地叹息到:不经是非看不出一个人的气度,不经大事看不出一个人的担当,不去深入拍摄、抓拍、等拍、待拍就看不出一个人的掌控事物的忍耐力、自控力和多控力。继而又道:明申拍竹,观、众多而拍少,数日之行,即出其中,搜遍竹园,繁若灿烂,若出其中,必有定见,一竹来赋,数竹一揽,景物一如其人为建功立业之抱负,有大气如虹之定见。其景象壮观、韵味沉雄、气势磅礴,虽与大家比略输其“文采 ” ,但仍不乏其大家风范,乃引领邓州“风骚”之典范……。
每个人的格局不一样,做事的气度也不尽一样,虽然不可能人人都去摄影,都去拍获奖作品,都去摄一张传世之佳作,但我们凡事都尽量做得认真一些,把小事做大气一些,此照不是这样吗?一个人的灵魂,若都能像翠竹一样,安然生长,泰然走至山河大川、岁月尽头,看到最美的天长地久,这样的必然不是我们终生追求的吗?高层次的拍摄艺术,大到大庭广众之中,小到一片片竹叶,都讲究妙趣无穷、妙境无限、妙漫横生,把人的审美意趣引向超越时空的意识,而寓意呢?寓意将成为寄托情思的载体,也成为共鸣心声的韵律,“用笔不灵看风舞,行文无序赏竹来,”而真正的赏竹、咏竹、赞竹
兼听春江花月去,扑面寻态偶然来。
青翠远胜迎我笑,叶响鸟鸣歌徘徊。
拟听声涛别成趣,抓拍悦人喜开怀!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曹红波,河南邓州人,《桑榆之光》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