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清净寺
从开元寺出来,开车经过涂门街,看见路边一片阿拉伯风格的建筑,知道那就是闻名已久的清净寺了,遂将车子停靠在就近的停车场,撑了雨伞,冒着细细的冬雨走进这异域风情的古老建筑。
泉州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清净寺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回历400年。元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由伊朗艾哈默德重修。寺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的。剧门楼北墙的阿拉伯碑刻记载,寺又名“艾苏哈卜大寺”。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清净寺门楼是一个三层穹形顶的尖拱门,高20米,宽4.5米,全系青、白岗石砌叠而成的,分外中、内三层,在外中两层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圆形穹顶,有着和我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门楼后墙两行阿拉伯文石刻记载了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门楼顶层是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围三面建筑“回”字形的垛子,像城堞一样,别有回教的风致,平台上原来还有望月楼和尖塔,清朝初年倒坍了。
清净寺自创建以来,历代穆斯林相继集资修葺,并勒碑为纪,保存寺内。现寺中还有值得重视的附属文物,如历年遗留下来的汉文和阿拉伯文的石刻,尤为珍贵的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颁发的保护穆斯林和清净寺的《敕谕》碑刻,至今完好无损也嵌置于寺北的墙壁上,成为清净寺珍贵的历史文物。
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屋顶早已荡然无存,仅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这个大殿上面原来罩着巨大的圆顶,它使清净寺格外宏伟壮观,不幸的是圆顶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级大地震中坍记,迄今未能恢复,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埋于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墙中有一凹入部分是当年礼拜大殿的讲经台位置,墙壁上典雅方朴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兰经》经句,这是公元十世纪以前阿拉伯伊斯兰礼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东阿拉伯地区也很少见。
由于建主礼拜大殿的圆顶无法复,公元1609年穆斯林在寺内增建一间小礼拜殿即“明善堂”,是中式的建筑,因为殿屋狭小,只能容纳三十人祈祷,而目前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后裔有3万多人,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内举行主玛礼拜。明善堂前有一石香炉,原是奉天坛的旧物,后来奉天坛无法蔽风雨,香炉也移置于此。这座遍体莲花的石质香炉,见证了清净寺千年的盛衰变化。
明善堂旁边设有“泉州伊斯兰史迹陈列室”,虽然仅仅几十平米的一间斗室,却是泉州伊斯兰教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国内外史学家对泉州考察伊斯兰史迹极为重视,近几年专程来泉州考察伊斯兰史迹的阿拉伯国家友好人士和学者、专家络绎不绝,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亲临泉州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最近有关方面正在计划重修伊斯兰寺,使它恢复历史原貌,更加光彩夺目。
清净寺遗址旁边这幢宏伟的清真寺应是的,制式和规模都遵照原来建筑的模样,试图展现当年清净寺的辉煌。走近礼拜堂,宽敞的大殿内一大一小两位信徒坐在柱子后面背诵经文,对门外张望的我们视若无睹。信仰不同,我们不便贸然打扰,一瞥之后赶紧退出。
清净寺的宣礼塔目前仅余塔址,据说当年宣礼塔塔形如柱,高耸奇伟,可与广州怀圣寺的光塔媲美,均属于伊斯兰式的建筑风格;十六世纪的中文文献赞美其:“一柱千云,并紫帽峰而作对,七级凌日,参开元塔以为三”。古时,穆斯林宣礼员登上塔尖,一呼百应,夜间塔顶举火,为商舶导航,方圆百里,一目了然,每届秋冬,满戴丝、瓷、茶的商船扬帆离去,或值春秋,装运香料、药村的海舶驶来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齐聚寺内、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诵读《古兰经》,祈求并赞感万能的阿拉赐福穆斯林船队一路平安,寺宣礼塔初建为石砌,后圮,十六世纪初为木塔,公元1687年又被飓风摧塌。
而今,当年的古井依旧,寺后溪流,溪畔人家,清净寺早已不复当年的风采,如饱经风霜的老人,在细细的暮雨中,无声讲述历史的变迁,那些曾经的辉煌和荣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