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考古造假的典范
海昏侯墓发现于2011年,出土文物非常多,最耀眼的是金灿灿的各种形状的金币和金器,据说达到将近500块之多。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造型奇特的雁鱼灯。
最近,关于海昏侯的新闻铺天盖地,简直到了刷屏的地步,据说考古价值要盖过马王堆,很明显是有人在背后炒作。
恩,我今天的问题是:海昏侯墓,真的是海昏侯的吗?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呢?因为考古界的造假,由来已久,其造假流程是:
第一步,发现一个墓地。
第二步,给这个墓地找一个历史有记载的主人,搞个大新闻。
第三步,要证明这个墓地就是这个主人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自证身份。
第四步,向国家申请巨额研究经费和保护经费。
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第四步:套取国家经费。
拿”海昏侯墓“来说,第一步,是发现了这个墓地。第二步,要给这个墓地找一个主人,造假者找到了海昏侯刘贺。第三步,要证明这个墓地就是这个主人的,于是刻有“刘贺”名字的玉印也赫然别在了尸体腰间。第四步,就要完成报告,向国家申请研究经费和保护经费。
怎么样,这个流程,和前些年安阳的“曹操墓”,是不是很像?
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地形考古学”的横空出世,让这些造假者无处藏身。
海昏侯,因其封地在海昏而得名。那么海昏究竟从何得名?又究竟在何处?搞清楚这个问题,造假者的谎言也就不攻自破。
一、“豫章郡“在大别山
根据史料记载,“海昏”是”豫章郡“的一部分,搞清楚豫章的位置,对确定海昏的位置至关重要。
古人起地名,皆是因地形而起,所以地名稀奇古怪,无法单纯从字面来解释。
《说文解字》载:“豫,象之大者。”豫,就是比较大的象。
章,古代通獐,就是獐子,《周礼》载:“山以章。”
豫章,因该地地形一部分象一个卧着的大象,一部分象一群獐子,故名。
对应今日地图,豫章位于湖北省英山县、浠水县、蕲春县、安徽太湖县之间,东至太湖县弥陀镇,西至浠水县城,北至英山县城,南至蕲春县横车镇。
二、”海昏“是豫章郡一部分
海昏,怎么理解?按照某些人对地名的解读,字面直译,大海昏了头?不吉利啊。
海昏,是豫章的一部分,地图上大致相当于卧象的左前蹄,因该地地形轮廓象“海昏”二字得名。参考坐标:蕲春县狮子镇和株林镇之间。
三、大刘记印,生意人的标志
历史上的豫章和海昏,都在长江以北大别山,但是墓地发掘却在相隔数百公里的江西南昌,所以墓地的主人,肯定不是海昏侯。
那么,墓地主人是干嘛的呢?
我们来看那个注明的“大刘记印”
大刘记,听起来,象什么?合记烩面,张记烧鸡,王记当铺......相信你的常识和感觉,就是做生意的。
再看印的大小,拇指大小啊,我想起了支票上的印签。反正,不是封印。
没错,大刘记印证明,这个墓地的主人,就是个做生意的。
做生意的最爱钱,所以墓地里出土大量的金币、金器,不足为奇。
四、自证身份:此地无银三百两
根据最新报道,在“海昏侯墓”里发现了遗骸,刻有“刘贺”名字的玉印也赫然别在腰间。
这个,就是考古造假常用的一招:自证身份。
为什么叫“自证身份”呢?就是为了搞大新闻,申请大经费,就要给墓地找个名人主人,这个主人,一定要在史书中能查到。但是,在考古的文物里,并找不到关于墓地主人的信息,怎么办?
造假。
弄个器物,上面刻上何名人有关的字号,然后混在文物里,神不知鬼不觉。这项工作一般都在发掘后期进行,所以海昏侯墓在2011年就发现了,但是“刘贺”的玉印,2016年才发布。这中间,为造假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曹操墓里带“魏武王”三字的石碑,和带“刘贺”二字的玉印,作用都是一样的,皆为”此地无银三百两“。
小结:历史上豫章郡和海昏县,皆在今日的大别山南部。因此,江西南昌发掘的”海昏侯墓“,其主人不可能是历史上的海昏侯刘贺,是赤裸裸的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