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宗题“荆浩真迹神品”的《匡庐图》

此《匡庐图》轴,水墨绢本,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幅画的主题,应该是根据元人柯九思在画上所题写出'庐山五老峰'而来,画中描绘崇山峻岭、群峰环抱之势,叠嶂耸入云霄,瀑布直泻、飞流直下三千尺,正符合骚人墨客心中完美的庐山形象。此外画上有南宋高宗题“荆浩真迹神品”六字;钤有“御府之宝”一印;又有元人韩玙、柯九思二诗;还有清乾隆题诗及梁诗正、汪由敦的和诗。

五代 荆浩《匡庐图》 绢本水墨 纵185.8厘米 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画作全景一体,气势磅礴,细节有刻画精湛。当中耸立一峰,两侧群峰巑岏,山间有飞瀑直下,汇溪成河;上下屋亭、林木婉转掩映;撑船者、赶驴者穿插画中;全画从上至下,由远及近,仿佛跟随船夫在水中荡漾,登岸游览上中美景。正如画上韩屿题诗所说:“翠微深处著轩楹,绝磴悬崖瀑布明。借我扁舟荡空碧,一壶春酒看云生。”《匡庐图》 不仅有群山高岭的巍峨,也有小桥溪水人家的归隐气息。

虽是远景,主峰耸立,两侧烟岚飘渺,诸峰如屏,相互映照的气势让人一眼关注;又一飞瀑从山间飞奔直下,使人想起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这一部分是画中最有气势的胜景,也是观者第一关注的点。

中景这部分,似乎可以听到崖间瀑布喷泻而下,击石分涧的声音。山路攀援而上,一座木桥架在溪涧之间,两边悬崖峭壁,松柏参差矗立。在桥的左方有一座庭院坐落林荫间,一排祥和归隐气息。

近景处涧水上一叶泛舟,船夫正在靠岸,欲把观者带入画境。石坡之上又一座庭院坐落山麓间。小四实在是看不清屋内场景。涧水崖边有一座长堤板桥,桥上赶驴人悠然自得,赶驴赏景。整幅画以远景、中景、近景相结合,变换丰富而细腻,层次井然。

《匡庐图》的作者荆浩,吸取北方山水雄峻风格,画法似以突出的轮廓线与结构线确定山石形体凹凸,再以短条皴其质感,复以水墨渲染,因而石质的坚凝,空气的清明,隐约可见。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荆浩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这幅画,反映了荆浩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代表了当时山水画发展的新成就。在山石的笔墨表现上,已经有别过去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画法,在真实感和体积感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画中的山头和暗处皴法类似小斧劈,再施以淡墨多层晕染,以表现阴阳向背。

画中瀑布是通过浓墨重笔“留”出来的一脉山泉,不同的白色泉水角度不同,飞瀑的神态也多样起来。这种以黑“留”白的手法,至今还有画家在沿用。

现在学者对《匡庐图》有很多猜测的地方,例如对荆浩的里籍、隐居处、《匡庐图》的取景地有各种各样的猜测。画中的“庐山”并不是“庐山”。因为画中的“高、险”的山峰,怪石嶙峋的石头,庐山上是没有的。画的不是庐山,那为什么要取名《匡庐图》?还有一个北派山水画的鼻祖,为什么去画南方的山水?

其实《匡庐图》一开始并没有题名,宋高宗赵构在画上提了“荆浩真迹神品”六字,并在下面用了内府之宝印。赵构完全继承了宋徽宗赵佶的治国无妨,在书画上却很有造诣。赵构精于书法,善行、草书,虽然没有其父宋徽宗瘦金体那样牛。但是对于这幅画的认证应该没有问题。元代韩屿和书画大家柯九思也先后在该画上题诗,柯九思当时的官职负责鉴定元代内府收藏的书画,这才给了他可以提诗的机会。明代收藏人不详,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入清后官至吏部左侍郎的孙承泽收藏。直至此画进入乾隆御府,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由阮元等编撰的《石渠宝芨续编·宁寿宫》著录,将题目改为《匡庐图》,画上有乾隆的题诗二首,另有大臣梁诗正、江由敦的和诗。正是由于《石渠宝芨续编·宁寿宫》的更名,才会现在的一些猜测。乾陵有时候真的是费力不干好事啊!

(0)

相关推荐

  • (全景式)传统山水画欣赏(二):《匡庐图》

    五代后梁 荆浩 匡庐图 绢本水墨画 185.8×106.8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匡者,王受困,然网开一面 匡者,救也,引申为得度 群峰陡峭, 瀑布飞泻, 水流断处, 山道尽头, 一条小桥飞渡, 形 ...

  • 洪谷之内画太行,荆浩

    匡庐图 绢本水墨 185.8x10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代之前的山水画树法.石法.山法都是先用线勾勒,然后直接用水墨颜色渲染,没有在勾完之后去皴和擦.直到五代时期,荆浩在<匡庐图> ...

  • 五代时期荆浩十一幅绘画作品赏析

    五代十国时,虽然国家四分五裂战乱连年,南唐都城所在地却相对平稳,于是有了书画艺术的一个发展高峰期.特别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画家在唐代以青绿或水墨青绿在屏障上挥写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础上, ...

  • 经典作品语汇品读 之《匡庐图》——荆浩皴天惊石破 笔墨和德系生生

    温馨提示:本文的完整标题是:北宗山水(网络缩编版)经典作品语汇品读 之 <匡庐图>(局部)--荆浩皴天惊石破 笔墨和德系生生 <匡庐图>是北宗山水开山之作,因其笔墨及作品的风神 ...

  • “全景式山水画”巨擘:荆浩《匡庐图》

    一座百丈危峰雄踞画面正中,云顶四面峻厚,整体秀拔欲动,奇巍又稳定:周围群峰攒聚,如众笏朝圣.飞瀑一线,奔腾而下,层叠流落,楼阁.桥梁.村舍.山林,曲曲掩映,或隐或现,构成丰富无穷的景观. 当代作家冯骥 ...

  • 赏画|荆浩《匡庐图》

    五代荆浩<匡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荆浩."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荆浩为五代·后梁(公元十世纪)时河南沁水人,字浩然,唐末至后 ...

  • 五代 荆浩《匡庐图》鉴赏

    五代荆浩匡庐图是中国古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荆浩."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五代的隐逸画家荆浩是水墨山水画演变的关键人物,他将唐代吴道子的笔描 ...

  • 国宝!安徽博物院唯一的唐寅真迹《匡庐图》赏析

    不言风韵 直诉败兴--唐寅<匡庐图>研究 现藏安徽博物院的<匡庐图>是唐寅传世山水精品之作,也是安徽博物院唯一的馆藏唐寅真迹.该图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陆续有学者对其做过 ...

  • 一生必看的历代名画 ——五代·荆浩《匡庐图》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隐于太行山之洪谷,号洪谷子.河南沁水(今济源东北)人,一作河内(今沁阳)人.博通经史,善属文,书法学柳公权,工画佛像,尤精山水,开创了水墨山水表现的新纪元. ...

  • 【每日一图】荆浩《匡庐图》

    五代荆浩<匡庐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荆浩."匡庐"即庐山,又名匡山,传说殷周时期匡裕结庐隐居于此. 荆浩为五代·后梁(公元十世纪)时河南沁水人,字浩然,唐末至后 ...

  • 名家山水画《匡庐图》欣赏

    登庐山 (明代)唐寅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移家欲往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上乌帽谁涉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摩崖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 排名不分先后 宋文治 匡庐飞瀑 荆浩 (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