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儒王阳明:我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王阳明作为明代大儒,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层面都取得辉煌成就的人,他能带兵打仗,懂教化民风,能管理社会,他对人的心理有透彻了解、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王阳明继承了儒家以施行教化为核心的理念,建立了以“致良知”为核心、推行道德教育(人伦之学)为目的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本文旨在通过对王阳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一定的阐述和发挥,以为今天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在王阳明的时代,人们往往为了科举等功利性的目的而进行教育,将歌诗习礼视为不切时务,但阳明认为大众的这种观念是“末俗庸鄙之见”。今天的学校普遍将日常教育与道德教育割裂为两部分,使得学生在接受日常实用教育的同时所受的道德教育不到位。而阳明的致良知之说及其教育方法,不论是对教育机构还是对于家庭教育都具备极高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将道德教育与日常教育、日常生活进行融汇,以达到“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的教育效果。
据《王阳明年谱》,王阳明在十有三年戊寅(1518年)平定南赣(今江西、广东、湖广、福建相邻处)乱民反叛之后,设立十家牌法,使民众相互监督,极大程度上杜绝了民匪不分的现象,同时他认为当地“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于是按照 “古人立教之意”在南赣设立社学,聘请教师入驻,对南赣所属各县青少年、儿童、盗贼、平民百姓开展歌诗、习礼等教育。
于是南赣民风逐渐改变,民众开始穿汉族衣冠,民众的歌诗之声从早到晚歌声不绝,民风为之一变,形成了相互礼让的风俗,南赣于是安定,猖獗几十年的匪患由此绝迹。由此可见,阳明的教育观和他的教育方法,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在即将班师回返之际,王阳明留下了《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与《教约》两文,对新设立社学的教师们叮咛以告,要求他们一定要按照自己制定的教育理念来进行教育,以下我们对这两篇文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发挥。
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王阳明认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王阳明认为教育最重要的部分是道德(人伦)之学,而不是记诵词章之学,在今天,国内教育偏向于实用之学,也就是技术、职业培训、艺术等可以明显获得经济利益的学问,看重外部的功利教育,而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且没有将道德教育融汇于日常教育之中,将日常教育与道德教育割裂为两部分,使得学生在接受实用教育的同时所受的道德教育不到位,以至于培养出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使得个体的内心没有精神家园可以安放,人们偏向于追求世俗享乐而对道德不屑一顾,人们普遍不遵守道德价值观,从而社会呈现诚信缺失现象,整个社会产生道德失范危机。
(顽童闹学堂,局部,作于清代)
因此,阳明提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的观点,他认为,介于上述所说的不良现象,就必须把道德教育当作重中之重,而这种道德教育涉及孝敬亲长、友爱兄弟同伴、尽忠职守、守时守信、遵纪守法、行事合宜、不取不义之财、不做违背良心的事,可以说涉及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的方方面面的规则,而且这些规则又都是符合人性的美好一面的,从而具备被人们信服的前提条件。
对青少年来说,阳明的这种教育趋向是十分正确的,如果青少年没有养成好的道德观,要么是不能实现认真学习,要么是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无论是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阳明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浓烈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
(顽童闹学堂,局部,作于清代)
阳明总结了当时社会上施行教育的错误方法,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强迫式教育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说当时很多学校和很多教育学生的人,每天只是督导学生背书、查看学生的功课,责备学生,要求学生自我约束,却不知道用礼来教育学生,希望学生聪明,却不知道用善心来感化和养护学生,而是打骂和控制学生,就像对待囚犯一样。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看待学校如同牢狱,不肯进去接受教育,看待老师和长辈如同恶人和仇人,不愿意见到他们,从而采取逃跑、撒谎等方式逃避学习从而得以去玩耍,于是使得自己的品德和学识越来越差。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阳明
阳明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戏而惮拘检”,他发现并肯定了了学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他认为学生的天性是喜欢轻松而不喜欢约束的,这就像植物一样,植物如果能够舒畅地生长就能够枝叶繁茂,如果被束缚和攀折就会生长不良而衰败,因此开展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发扬自己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学生多加鼓励,通过音乐、游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来进行学习。在今天我们也应该借鉴阳明的这种观念,不对青少年开展强迫式学习,而是通过循循善诱,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乐于自主学习。
(童子闹学图,青花瓷盘,作于明代,15世纪)
在阳明这里,教育不再是枯燥的填鸭式输出,而是一种激发个体主观能动性、授人以渔的言传身教。
阳明对“考德”十分重视,要求教师在每天早上的时候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考查,“每日清晨……遍询诸生”,通过对学生事亲、言行、心术的全面提问考查,询问学生在家是否做到了孝敬父母,外出时是否有轻浮无礼的言行?一切的言行心术都要进行考查,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的考查之下,能够培养学生反省的思考习惯,养成学生自律自强的性格特质,对于涵养学生的道德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这种考查方式既是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体现,也是儒门“反躬自省”这一标准的具体诠释,这种对道德的考查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十分重要。阳明的“考德”教学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借鉴作用。现在的学校完全可以借鉴阳明的“考德”教学方式,设立每天对学生进行考查的教学制度,以加强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重要目标,将道德教育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
(日本浪华罔岛宝玉堂发行的《传习录》)
阳明将具体的教育实操方法总结为歌诗(以乐调唱诗)、习礼(学习起居、言谈、社交、丧葬等各种礼仪)、读书(学习传统典籍)三个方面,阳明对此是这样说的“……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这里涉及音乐对人心理状态的调节,语言表达对人社会化前期准备的训练,学习礼仪提高人际交往的融洽度且实现人的顺利社会化,以及学习文学、人文、道德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人在自我心理状态的调整、自我综合素质的提高、自我社会规范和礼仪的掌握、自我道德品质的涵养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培养,从而能够顺利融入社会并造福社会。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王阳明
阳明对学生开展的歌诗教育,不仅能激励学生的意志,还能够宣发学生的心理能量,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人内心的能量如果得不到释放,就会形成对自我的压抑,而如果能量释放的途径不对,就可能会以破坏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攻击他人、毁坏物品,而进行音乐活动有宣泄心理压力和内心积压情绪的效果。因此阳明教授学生歌诗,就是以一种升华的形式来让人们表达内心的心理能量,从而达到“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的效果,于是让野蛮状态的人成为文明状态的人。
这种运用音乐实行教育的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和民众歌诗,使道德教化潜移默化进入人心,对民众的精神和心灵都有一种引导和安抚作用,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本质。今天的学校可以借鉴阳明的这种教育模式,以歌诗对青少年开展教育,借歌诗宣发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从而使青少年的心理水平实现平衡。
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王阳明
阳明对学生开展“习礼”教育,不仅是庄严一个人的气质,还能够在“周旋揖让”中“动荡其血脉”,在“拜起屈伸”中“固束其筋骸”,通过礼仪中的身体活动增加个体的运动量,使人的经络骨骼得到锻炼。就此来看,即便放在今天,对我们也是有借鉴作用的,今天学生普遍长期坐着听课,在工作之后普遍坐着办公,身体长期保持一种姿势,对人的脊椎、颈椎、血液循环都会产生负面作用,而在上课间隙进行礼仪操作,不仅能塑造庄严而和谐的气氛,还能舒缓人的身体疲劳、调节人的身体状况,这其实是有正面意义的。
对于今天的我们,可以从学校层面恢复一部分传统礼仪,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得师生见面时学生会主动地鞠躬行礼,老师上课时师生相互先后鞠躬行礼,形成一种日常的仪式化生活习惯,这样不仅能使教学场景显得更加庄严,也使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实现了更好的社会化。
(日本松山堂发行的《传习录》)
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王阳明
阳明对学生开展读书教育,恰如他所说的“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不仅能开发学生的见知,还让学生在反复阅读和深入思考中强化自我的道德意识,并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宣发个体的心理能量,调节个体的情绪水平。这种读书方法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的,教师将这种读书方法教给学生,就能使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以一种愉悦的方式调动自己的眼睛、耳朵、表达能力,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阳明还提出分班教学、对比观摩的教学方法,以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教学效果更好,且要求学校组织规律性的教学活动,如对歌诗是这样安排的:“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这种教育方式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群体归属感,并养成有规律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社会教育的严整有序都起到十分正面的作用。
对今天的学校教育来说,普遍存在师生比例过低的情况,这就使得青少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不够,教师也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道德发展情况,因此,十分有必要提高教师的待遇,从而吸引更多人加入教师队伍,并严格对教师队伍的考核,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鼓励教师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奖励认真开展道德培育的教师,以使教师以更高的工作积极性投入教学中。
附王阳明在十有三年戊寅(1518年)平定南赣时,为社学教读所作的《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
教约
明▪王阳明
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遍询诸生:在家所以爱亲敬长之心,得无懈忽,未能真切否?温凊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践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名以实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须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情,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不失之拘局。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童生班次,皆如歌诗。每间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习礼之日,免其课仿。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绸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教者知此,则知所施矣。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