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孙燕姿的梦想、乐观与自由

为什么写过提纲的《未完成》,最后变成了《风筝》?

2007年我们听到《逆光》时,李伟菘在采访中说了这么句话:

“如果要我选择一张专辑来代表她的个人特质,我觉得还是《风筝》。”

实际上,对孙燕姿这种随便找出什么时期什么风格都不太缺代表作的歌手来说,想用哪一首歌,哪一张专辑把歌迷们的喜好固定下来,其实并不容易。

柔顺中持续倾诉,甚至带点心声呐喊意味的,那是首本名曲《天黑黑》。

同样是一张专辑里的东西,也有些女孩子们习惯去听《爱情证书》。

中快板的异域风情自有《神奇》,用回忆来形成个人想法和体会的是《我也很想他》,讲够了自由和坦荡的是《逃亡》,抒发着私人内心小情绪起伏的当然有《任性》——

我曾经和不少朋友提及,我钟爱写乐评胜于写篮球;我也曾经和不少朋友提及,我的私人最爱曲目是《任性》,可同样的,我有个极好的朋友,却能把《开始懂了》这首歌循环上一个小时。

嗯,这就像当初我听完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最后却喜欢上了《没有人》一样。

这是什么意思呢?每个人心目中自有一份关于孙燕姿的记忆和想法,可能是A1,也可能是C2,甚至可能是E3。

回到主题,为什么李伟菘说,《风筝》最能代表孙燕姿的特质呢?

很可能因为,这就是一个始终承载着梦想、乐观和自由的女子。

这三个关键词,恰好都在《风筝》这张专辑里,来了一场完美邂逅。

作为同名主打,《风筝》这首歌理所当然的被排在序号一。

如果歌迷朋友们接触的专辑足够多,同时质量也足够优秀,很容易发现序号一这首歌之于整张专辑的意义:

它通常是专辑中奠定基调和成为标杆的歌曲。

《城堡》的《爱情三十六计》,《叶惠美》的《以父之名》,以及梁咏琪的《新鲜》。

当然,也包括已经听过很多遍的《风筝》。

这首歌在编曲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在歌曲的开头融合了真切的风声,以及孙燕姿本人极有功底的清唱。

在歌词上,易家扬老师也下足了功夫,以至于开篇第一句就定了个基调。

我不要 将你多绑住一秒

我也知道天空多美妙

放过风筝的朋友们很容易理解这句话:飞得再高的风筝,也得看线握在谁手里。

然而歌曲开头就以女主角的视角坦然承认了并不想束缚对方的事实。

换言之——分手固然有哀伤这个调子,可如果因此就要束缚那个有梦想的对方,无疑是不那么冷静的。

学会放手也好,洒脱自如也罢,你无法阻止一只心向天空的鸽子去飞翔。

正因如此,女主角才有了后面这两种明悟:

如果你想飞我明了,你自由也好。

我不要爱情的低潮,我会微笑眼泪不准掉。

所以走到最后,放你飞是真的,期待收获一个更美好的自己,也是真的。

如果说《风筝》是带着忧伤的调子直面自己的感情,《绿光》就是彻底的放飞。

这是典型的中快板舞曲风,也是具备了多样元素的编曲尝试,歌曲中更有孙燕姿个人果断的大量英文Rap,多少算是跳脱了抒情曲风的束缚。

(至于后来成为某直男论坛的街歌,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接下来,自然就是序号三和序号四的《任性》和《逃亡》了。

先上结论:哪怕现在已经是2019年,我仍然认为《任性》是孙燕姿所有歌曲中最能准确诠释自己内心的选择之一【很可能没有之一】。

至于《逃亡》,则在某个固定的时间节点上,把自由、独立和快乐延展到了极致。

如果说《任性》算得上是孙燕姿自己作曲过程中关于心声的传达,《逃亡》的气氛则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自由的力量。

这首歌的第一句是:踩着月光,打开车窗;最后一句干脆是——只有自己,能让自己发光。

我看著山下千万的窗 谁不曾感到失望

就算会彷徨 也还要去闯

从开头特意塑造的大气氛大空间,到演绎和诠释过程中的大气魄大想象,《逃亡》无疑是向着自由充分追逐的过程。

同时“逃亡”这个歌名,也暗藏了向过去,向刻意的束缚告别的强烈意味。

你要说是乐观和心声的体现,我也是非常同意的。

幸运的是——无论是《绿光》的“期待着一个幸运和一个冲击”,还是《逃亡》的“不想让心情,被现实打败”,或者干脆是《任性》里的“付出也可能看不到结果”,到最后,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探索。

一种面对自己内心,更乐观,更坦然,更趋向梦想的探索。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心向阳光的时刻。

最初那个始终在奔跑的孙燕姿,她当然也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