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雨 | 品味泥土的芬芳——读青年作家毕祖金散文集《那岁那月》有感(杂文)
品味泥土的芬芳
——读青年作家毕祖金散文集《那岁那月》有感
文|赵晓雨
错过的不一定都是遗憾。
在出差外地的路上,我接到了卧龙作协即将召开《南都文集》首发式的邀约信息,恰好我所熟悉的李远、毕祖金两位仁兄的作品都在此次首发之列,这是我一直期待参加的活动,但等我确认了时间之后,却又不得不接受了无法参加的现实,轻松的心情也因为这种无奈的错过而变得郁闷起来。庆幸的是,由于和祖金兄共同居住在一个小区,提前讨得了他此次要发售的新书《那岁那月》,出行的时候又正好带在身边,于是便掏了出来,凑了几个晚上,一个人心无旁骛地读了一遍。读完之后反倒觉得这种没有喧扰和引导的阅读方式更好,似乎更容易接近作者的内心世界,就像行走在色彩斑斓的秋天一样,独自一人更容易捕捉到自己喜欢的景致。
恰恰,《那岁那月》中编纂的大都是乡村题材的散文随笔,我像在心怡的原野上踽踽独行,却更容易的品味到了泥土的芬芳,收获了更为真切的心灵体验和情感历程。
这是一幅唯美的乡村画卷。在《故乡那口老井》中,作者把村里的老井描绘成“春有槐花飘香,彩蝶飞舞;夏有浓荫匝地,蛙鸣虫叫;秋有落叶铺地,蛐蛐欢跳;冬有白雪覆盖,麻雀欢跃那样富有诗意和情趣”的地方。在《故乡的炊烟》中,作者形容故乡的炊烟“袅袅升起,似仙女舞动羽纱轻盈缥缈;微风细雨中,炊烟又似笔墨滴入水中慢慢舒展;即使电闪雷鸣或狂风暴雨,炊烟也不畏一切,以柔克刚,尽力舒展着自己的婀娜身姿。”在《霞光中的童年》中,“眨眼间,刚才那橘红的霞光现已变为绯红,仿佛是一簇簇火焰,顷刻间便点燃了西边的半个天空。近处的村庄和远处的田野也被披上了一件金黄色的纱衣,好一幅绚丽的天然风景画!”……毫无疑问,作者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故土的孩子”(作者语),他带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笔尖蘸满了醇厚的感情,才能凝练出如此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一副副如此生动的乡村美景。
这是一部写实的乡村电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今天的中国农村,是从传统的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国家大事可能是历史的骨架,而百姓的生老病死,家族的的境遇变迁,生活的酸甜苦辣,则是历史的血色和底色,没有这些,再波澜壮阔的大事件也将变得空洞和失真。而在《那岁那月》中,作者用不免琐碎,却又近乎纪实的手法呈现了这一阶段人们生活的细节,有意识地把由穷变富的乡村生活放在深远的历史背景中来表现,反映出时代的底蕴和历史的本真。如《家乡麦场》、《借在乡村》、《难忘芝麻叶香》、《家乡闹房记忆》、《母校的钟声》、《抽烟的父亲》等篇目,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那段艰苦而难忘的岁月,很多情节兼用了绣花针的功夫,“不加雕饰地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农村生活的原生的美。”(周同宾语),对中国农村特别是中原乡村的历史和现实做出了全面的解读。
当然,在娓娓道来的叙事过程中,作者同样巧妙地运用了跌宕起伏的艺术化表现形式,如在《家乡麦场》一文中,作者在叙述乡亲们在麦场劳动时,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推进事件的发展——“白天的麦场是热闹的,不停闪动着乡亲们劳动的身影,见证着他们的辛勤成果;晚上的麦场还要热闹半夜,延续着白天的劳动,在乡亲们渐渐疲惫铺席就地而睡时,才褪去了它的热闹,伴着皓月当空,伴着凉风习习,整个麦场才静怡地熟睡而去。”当读者的心境也稍微舒缓一些后,作者却笔端一抖——“一旦狂风暴雨来临,麦场中更是吆喝声四起,乡亲们拖着疲倦的身体还要慌忙堆垛,用雨棚盖,用绳索加固……”急促而紧张的气氛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这种并非刻意安排的剧情设置,同样提高了作品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这是一首动人的乡村歌曲。音乐是最擅长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形式。《那岁那月》中的很多篇目都流淌着音乐的旋律,如《最忆那台收音机》、《儿时叫卖声声忆》、《母校的钟声》、《二叔的舞台》等篇目,自身都糅杂着音乐的元素,譬如《儿时叫卖声声忆》中钉锅匠的叫卖声:“钉锅——固漏锅的——来喽!钉那烂盆——烂锅——烂碗烂缸啰!”“货郎担”的叫卖声:“烂布——烂套子——头发——换针——换线——五色糖豆雪花糖——啰!”……悠长而又节奏感极强的叫卖声仿佛牵引着人们穿越时空,回到那物质极端匮乏的艰苦岁月。《二叔的舞台》中二叔在演唱“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时的经典唱腔,“字句铿锵,精神抖擞,器宇轩昂,令我终生难忘”,同样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节奏鲜明的音乐之美。其余很多篇目也都声调婉转,韵律和谐,如《融》、《巷子》、《椰岛椰韵情》等,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像一首首动人的乐曲,蕴藉着美妙的意境,让人仿佛感受到余音袅袅而不忍释卷。尤其是《椰岛椰韵情》,更是以其高超的艺术价值荣获2018年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确为实至名归。
无论写人叙事,或是描景状物,《那岁那月》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鲜明的语言特色和真挚的情感底蕴。巴金说“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是因为我有感情。”我想祖金兄出这本集子的初衷也该如此。在全书共近60篇的作品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故乡的眷恋,故土的依赖,故事的怀念和对故人的感恩。而他所寄托的情愫和着力的方向,即与今天很多被物质化的人们的精神向往相吻合,也与时代所倡导的“留得住乡愁”的发展理念相契合,实在是一本值得收藏的好书。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祝愿祖金兄、李远兄及更多的作家仁兄们孜孜不倦地继续耕耘,再攀高峰,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思想,使创作达到更新的高度,用更优秀的作品向历史的更深处和社会的更广处开掘,为南阳作家群再塑辉煌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 赵晓雨 男 高级工程师 现供职于河南省南阳市住建局 南阳市作协会员 南阳市读书协会副秘书长 作品散见于《南阳日报》《南阳晚报》《南都晨报》《河南文学》等报刊及杂志。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