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雾霾.别人的故事
08
星期六
2017年01月
善良是一种信仰,不是看见了才相信,而是相信了就会看见。
今日签
老朋友
1.上午去见了来北京出差的尼泊尔朋友。他是我在商务部实习时认识的,待人很真诚,总是喜欢背这个相机,用镜头记录一些能够触动他的瞬间。
按照他给我的酒店名字,下了地铁后开手机导航步行去找他。由于他发的是酒店的英文名字“Sunworld Hotel”,我跟着导航去了另一家酒店“Sunworld Dynasty Hotel”。他告诉我自己在大厅里,我刚好也走进了大厅,却没有看到他,才知道走错了宾馆。好在两家宾馆相隔并不算远,我又多走几百米路,终于找到了他入住的酒店。他站在大厅,看到我后隔着玻璃跟我挥手。我也挥手回应他,并加快脚步走了进去。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如同老友久别重逢。之后互相问好,他听到我用一句“Namaste”问好时,脸上露出了大大的笑容,而我却感觉到他英语的退化。哈哈,看来回尼泊尔后没怎么说英语了。
他说给我和其他一起实习的小伙伴带了小礼物,给我带了本关于尼泊尔水资源的水,给女孩子们带了手工打制的耳钉(环),给我们没人带了一个一个装手机的包。我们聊了聊各自的现状,说了一些嘘寒问暖的话。他说他有些发烧,头几天还在气温25℃的广州,昨天就去爬了长城,在寒风中做了一次好汉。我开玩笑说,是不是在长城上喝了太多的冷风,还是因为吸霾中毒!他笑了,说他可是登过珠峰的人,见惯了严寒和冷风。玩笑之后,我们以一个大大的拥抱道别。
朋友现在也算很多了,除了企鹅统治的大洲之外,也算是遍布全球了。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不同的故事,有的被我无意中发现,有的却被他们深深地隐藏起来。而我所抵达的世界还很有限,如果有一天能来到他们生活过的地方,看一下那里的天、那里的风景和人,也许会对他们的故事有不一样的理解。
雾霾
这段时间雾霾问题闹得沸沸扬扬,每一个雾霾深重的日子里,相关的新闻和帖子每天都会刷爆微博和朋友圈。有人担忧,有人漠视,有人观望,有人调侃。
但这些帖子里却很少有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声音。几乎没有从事环境和雾霾相关研究的学者和机构出来解释雾霾的成因和防治,倒是有不少帖子在探讨“戴口罩到底有没有用”,“雾霾里到底有没有毒”,“要不要逃离北京”……
我不知道做学问、搞科研的意义是什么,也不清楚学者和研究人员的使命是什么。但我觉得,当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地区都在遭受雾霾的困扰,当民众都在担忧雾霾的危害,作为相关学科的学者有责任迅速投入相关研究,尽可能地给出能使公众信服的理由。也许,雾霾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很难一时半会地就搞清楚;也许雾霾的危害不那么直接,需要一些时间来检验。但至少应该让公众知道你们在尝试,在努力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而如果你们已经搞明白了原因,也知道怎么来标本兼治地应对,但却迫于某种压力,不便或者不敢将其公之于众,这就会更让公众感到愤怒。我们理解你们的无奈,但请你们也看到并重视我们的担忧,甚至恐惧。
说到这里,我认为政府在缓解雾霾方面还是做出了很多积极的尝试和努力的,比如叫停超标排放工厂、车辆单双号限行等举措。但是媒体对这些治霾举措报道的力度却远远不够。因为这些措施也许在数据上有了很大的体现,但在具体的雾霾表现上却无法直观地呈现给公众。他们看到的是雾霾的继续肆虐,甚至心理因素会让他们觉得雾霾在一天天加重。对雾霾的恐惧,远远小于对未知的恐惧。而民众挤压的对雾霾的厌恶,也会转变成对政府的不满,不利于情绪的疏导。所以,媒体有责任让政府的努力公开透明,让民众充分知晓,进而让他们看到信心,感到安心。
别人的故事
晚上和一个师妹一起吃饭。这顿饭其实约了很久,但由于各自之前都比较忙,一直拖到了今天。
聊天中,了解了许多关于她的故事。师妹个性很独立,很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努力挣齐了本科和研究生期间的学费,还在大二时候自主创业过。听她谈起自己当初的创业史,既有淡淡的心酸倾诉,也有小小的成就感流露。她说她自己攒钱带着妈妈去云南旅游了半个月,想到自己长这么大,还没有带妈妈去过别的地方,心里涌出一阵惭愧。但同时,她也给我了启发,在我心里萌生了类似的冲动,至少带妈妈来北京游玩一次,去看看天安门,或者去爬爬长城。
突然发现很喜欢听别人讲自己的经历,仿佛在他们的故事里能够发现一种特别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是感动,可以是启发,也可以是一种不知该如何描述的感觉。用心聆听,当这些故事走过内心深处时,总有一些能触动心弦,然后慢慢沉淀下来,成为一种莫名的财富。
敬
请
关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