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练二胡事半功倍!附二胡曲《牧羊曲》

第一是要明确学习的目标。有没有练习目标,是影响练琴效率最为重要的因素。有的人虽然表面上很用功,但是进步甚微,甚至越练越差,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练琴缺乏目的性。而一旦目标明确,则练琴的兴趣、劲头就比较大,如果有了效果,那更是增强了学习信心,兴趣又得到了进一步激发。这样就形成了练琴的良性循环过程,效率当然高了。因此,练琴时,一定要根据练习的内容,不断提出练习目标,并构思达到目标的初步过程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进步“看得见”。

  目标可以分长期目标和就近的目标进行制定。长期目标当然就是尽快使自己的二胡演奏得心应手了。但是,更为主要的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各自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近期目标。近期目标越是具体可感,练习的效果就越好,进步就越大!另外,尽量让这一目标难易适中也是重要的。太难则会因久久达不到而失去信心,太容易则使自己产生骄傲情绪而懈怠练琴意志。因此,有句话叫“跳一跳,把果子摘到”,非常适合于目标制定的原则要求。

  第二是要速度与准确性兼顾,齐头并进。许多研究表明,先重视准确性还是先重视速度,对练琴的进步程度大有关系。一般来说,准确性是第一位的,先求准确,再求速度。因此,刚开始练习时,要力求动作的准确有效,没有多余动作。但也要注意,我们平常说“熟能生巧”,意思好像是,只要我天天注意准确性,随着熟练程度的加强自然就快了。这种理解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快速的感觉与慢速的感觉还是有区别的,所以正确的练习法应该是在以准确性为基础的情况下,也要兼顾快速的练习,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哪一个方面。

  第三是要注意练习时间的分配。练琴时间一般分成大块时间集中练习和片段时间分散练习两种。心理学研究表明,分散练习的总体效率比集中大块时间练习的效率要高。这大概是因为人过一段时间就会有疲劳感,在疲劳感来临时练琴肯定效果会差一些。上海有个琵琶老师叫顾凤宾,他出了一本《琵琶教学与演奏》的专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书中将琵琶学习归结为“一心二意三节四圆五行六松七情八明九操十合”,其中的“五行”,指的是练琴要讲求与天地时序规律相契合。我们吸取顾老师的建议,平时也应该有这样的观念,寻找自己精力最为充沛的那个时候来练琴,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四是要注意练习方式的选择。从练琴到掌握二胡技能之中有个过程,所以练琴方式的好坏对技能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有的人,拿起二胡来,不假思索,一首曲子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过。这样的练习方式很难说有什么效果,因为时间长,可注意的东西多,不能很好地注意自己薄弱的、需要多加练习的那些东西,有些错误的动作又在一遍遍反复,干扰了正确动作的形成。因此,我建议采用以下练琴方式:第一种,先唱一遍谱,把重点片段挑出来,然后预想一下动作过程,再用二胡练习几遍。第二种,先用二胡试奏一遍谱(最好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分析试奏的过程,将重点、难点找出来,再分别加以练习。两者都是为了解决乐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这些也是影响乐曲演奏的障碍部分。只有扫除了障碍,演奏整首曲子才可能流畅。千万不能贪图一时过瘾而对某些或某个重点、难点而有所忽略,因为,这也许是你登台演奏时将要暴露的致命弱点。大家玩过电脑吧,电脑死机的原因据说很复杂,但就是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毛病而导致整个系统“瘫痪”,所以,重视重点难点,将他们先掌握,是取得流畅演奏的前提。

  第五要注意学习的反馈。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是练对了还是练错了。这主要通过看和听以及感觉来判断。当然,音乐嘛,肯定是听觉是第一位的,所以,先培养用耳朵听,听自己的音色、音准节奏等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但是也可以通过看,练琴时,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左右手是否放松,弓路是否平直,都是很好的反馈方式。而运弓、触弦力量的大小是靠触觉来反馈的。一个好的练琴者,是应该能很好地综合运用这几种反馈方式的。我过去练琴,每当学习到一个新的技巧,我都会去南师大音乐系一个大的舞蹈房照照镜子,这样会保证大动作没有问题。

  第六要排除“负迁移”的干扰。所谓“负迁移”就是已经学过的一个技巧对将要学习的新技巧产生干扰作用。比如刚学了外弦的拉法,接着学内弦,由于外弦的用力方向是向外的,肯定会对内弦向内的用力方向产生干扰。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学习了外弦的拉法,再学内弦,对弓路的平直的掌握还是一样的,就省却了不少心思。这又是“正迁移”了。所以在练习时,最好能认真研究一下,看看新旧技能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在心中有数的情况下,克服干扰,利用“正迁移”的效果就更明显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