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首发丨“视知TV”公布数千万A轮融资,但创始人却说自己不是短视频公司

有了明确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定位后,快速规模化以拿到知识短视频类的行业第一被作为过去一年视知TV在短视频领域最重要的发展策略。接下来,团队要把产品积累的流量变成自己的粉丝和用户,押注可视化知识付费赛道成为实现的路径之一。

作者 | 邵毛毛

《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获悉,视知TV已在2017年10月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前海母基金和乐朴资本。这也是过去两年“闷声”狂奔的视知TV第一次公开自己的融资消息。创始人马昌博强调,相较融资他更关注的是公司的业务逻辑和产品,“总是有人问,我们就顺便公布下,但我们一直觉得一个获得融资的公司和一个成功公司是两个概念。”

视知TV创始人&CEO 马昌博

马昌博最近更自豪的一件事是,某平台公司的创始人对视知TV旗下“本格男士”栏目推出的一期关于“如何系领带”的视频印象深刻。在不到2分半中的时间内,该视频通过真人实拍、图文、正视以及第一视角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三种系领带方法,“他以前看过很多视频都没有学会,但看我们的视频一下子就清楚了”。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视知TV在知识解释和呈现方面的内容竞争力。成立于2016年7月的视知TV以“知识可视化解释/翻译”为核心定位,已经发展成包括知识类短视频和可视化知识付费课程两大核心业务的内容公司。

其中,前者已推出“视知TV”、“视知车学院”、“女子力科学社”、“人生资本论”等栏目,产品线覆盖人文百科、汽车、女性提升、男性时尚等8个垂直领域,目前拥有全网粉丝2100万,每月视频点击总量约10亿,“基本上在知识类短视频领域做到了市场第一”;接下来,在今年重点布局后者的视知TV将于7月上线儿童生长发育管理课、女性高级脸塑造课等可视化付费课程。

马昌博把2018年看作短视频分化元年,短视频行业将加速呈现两极分化的态势,能活下来的只有规模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垂直的头部内容公司,或是成本极低的个人小团队,中间腰部团队的发展空间正在被大规模挤压。

这种趋势下,没有占领垂直领域绝对第一的短视频公司都将存活艰难。

“我们在过去一年做到了市场位置第一,也建立了内容规模化生产系统和明确的产品业务逻辑,今年我们做大流量的同时也会专注于将粉丝变为用户,挖掘流量价值并形成对抗平台迁移的能力,未来我们会更倾向于成为一个泛教育品牌。”视知TV创始人&CEO马昌博这样告诉《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

 “只拥有泛流量的短视频越来越没有意义”

围绕“知识翻译”短视频,系统、规模和垂类第一是视知TV在成立不到两年内试图建立起的核心壁垒。

马昌博和他的核心团队从2012年起就开始做知识科普类短视频。当时,离职《南方周末》的时政记者马昌博参与创办了壹读传媒,除了图文类的百科知识解释,壹读还会制作每期3分钟左右的科普系列短视频,马昌博从中积累了大量关于知识类短视频的制作经验。

视知TV将知识类短视频的制作拆分成三个关键要素:面对需求场景,针对垂直人群,主打知识解释。

“如果没有需求场景,知识本身是不被需要的”,马昌博解释说,这种带有需求场景的知识解释是视知TV挑选垂直赛道的核心标准之一。视知TV制作的知识类短视频会强调基于需求场景,只有这样看视频的用户才能够拥有获得感、认同感甚至产生付费的意愿。比如一个人如果只告诉你什么是勾股定理,相对来说价值是有限的;但如果一个人告诉你勾股定理可以用在什么地方解决什么问题,其实用价值才会被人意识到,进而产生认同。

以视知早期推出的“视知医学说”为例,虽然推出后有流量,但因健康领域范围过广而被团队改名为“女子力科学社”,以此聚焦于输出解决女性怕老、怕胖和怕丑的问题,今年视知TV将其进一步定位为帮助女性在处理亲密关系和自我优势方面进行提升的内容,“怕老、怕丑和各种关系处理的背后是女性对家庭、职场、爱情等场景的焦虑,这就是更加场景化。”

在马昌博看来,短视频领域的认知今年正在发生变化,相当一部分短视频尤其是纯搞笑娱乐类短视频获取的都是价值更低的泛流量或者说“废水流量”,基于泛流量形成的网红效应也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越来越短的生命周期,而不管是广告变现还是更后端的电商变现,泛流量对内容方的价值都越来越有限。

他向《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做了进一步解释:“在短视频领域,主打搞笑娱乐类的内容拥有极高的热度并聚集了大量的粉丝,但这类内容需要的迭代速度也越来越快,受平台形式变化的影响也更大,很多时候你短时间内聚集了的流量,但是接下来却很难打通商业变现链条,因为愿意长期关注你的才是粉丝,而再进一步能够产生后续交易的才是用户,纯搞笑娱乐类粉丝很难变成后面的交易用户。”

知识类短视频内容则不需要追逐热点,“而且只要你能把事讲清楚,很多时候甚至也不需要特别的更新形式,人们往往更喜欢你经典的讲解方式”,更没有政治和过度娱乐低俗化的风险,是可以和时间做朋友的选择。因此,主打“知识翻译”的视知TV也更加聚焦于垂直领域的知识解释。

而且,垂直化、场景化的努力为视知TV的商业化变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以团队新推出的“万物拣史”为例,将身边冰箱、肥皂、漱口水等有生活场景的物品进行可视化讲解的同时,基于场景的各类推荐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马昌博清楚,互联网时代的年轻受众并不反感广告,“大家反感的是与自身无关或没有帮助的广告,我们的推荐基于性价比逻辑,其实和小红书的推荐是一个道理”。

有了明确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定位后,快速规模化以拿到知识短视频类的行业第一被作为过去一年视知TV在短视频领域最重要的发展策略。

“只有拿到市场第一的位置,接下来再做什么事才都是顺的。不然的话,你就一直是拼命的跑跑跑,天天在跟别人去拼刺刀。但是其实你做不了战略思考,也没有战略缓冲让你去思考新的产品线。”

要实现大规模、可持续、低成本生产高质量的内容生产,必须有工业化的流程体系,正如美国电影产业所展现的流水线式制作输出方式。视知TV在内容制作和公司管理上建立了以知识可视化解释为核心的标准化流程。

以内容制作端的体系化为例,为保证团队在迅速扩张的同时不影响产出内容的品质,视知TV专门总结了操作手册,以制作60秒的视频脚本为例,手册规定了字数的多少、知识点和笑点的数量以及逻辑关系。视知TV的内容生产团队可以用这一套方法去解释汽车、财富、情感等不同门类的话题。

此外,团队设立了只专注于标准化方法论和模式研发的创新总监,定期更新这套体系化的操作手册。“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创新,但需要有人完成创新的事,不过这个创新也是为了标准化,会不断重复打样、开模、标准化和推广这个过程。”马昌博说道,“我们的方法论就是哪怕招进来60分的人,也能保证他们完成80分的标准产品。”

与此同时,视知TV的发展也进入了2.0阶段。团队进一步将产品核心明确为“基于需求场景的可视化知识服务”,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明确两个核心业务板块:知识营销和知识付费。

押注可视化知识付费

拿到市场第一的位置后,马昌博说视知TV接下来一年要把产品积累的流量变成自己的粉丝和用户。如果说 ,此前的“知识营销”——包含8条产品线的短视频内容——保证了B端变现的可能 ,那么团队即将推出的“可视化知识付费”板块则将起到有效开发C端用户价值的作用。

今年3月,视知TV正式组建知识付费部门。课程搭建首先起步于对此前“知识营销”板块形成的系统化和工业化的知识解释体系。而为了实现更高门槛的内容输出,团队选择与专业机构真正的权威大咖合作——马昌博说,这也是视知TV的优势,过去多年的知识解释背景,使得视知在权威机构面前有着非常不错的口碑,“简单说普通公司越够不到的专业机构对我们观感越好”。

同时视知TV也着手签约各类知识解释机构,让自己“从知识短视频第一,变成带头大哥”,一起协同进行知识类商业变现,并开发可视化知识付费课程。

实际上,公司在此前已尝试推出视频知识付费课程:团队开发了针对儿童的科学教育课程,定价69元的儿童科学课在没有任何推广的情况下在线下单一渠道不到一个月内售卖出2000余份。

过去两年,随着得到、知乎live的上线,喜马拉雅FM、荔枝微课的推出,无论是内容提供方还是流量平台都将“知识付费”推至高处。如今,当行业发展趋于稳定,也许有人质疑知识付费是“伪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该领域依旧在向前发展。艾瑞咨询的《2018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这个数字将在2020年增加至235亿。

感受到了大势所趋的同时,马昌博的信心还来自于视知TV在知识可视化解释领域所积累的经验。他说,“第一,开发视频课程与团队此前多年积累的知识解释业务优势相符,只不过是把单一的知识点给系统的串起来;第二,我们拥有知识可视化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能力,这是很难形成的优势,团队用了快7年才做到。”

正如视知团队坚信知识的可视化解释是人们的刚需,这套逻辑同样适用于知识付费领域。毫无疑问,知识付费产品也会从音频进化到视频。尤其在“医美”等需要可视化才能更容易理解的领域,视频相比音频更具有媒介优势。

“升级是必然的,比如如果用音频讲古代动物的话,孩子们是很难理解的,他们必须要‘看到’才有概念。”知乎在本月将“知识市场”升级为“知乎大学”,除了采用“课程+书+训练营”的形式将知识体系化外,课程中包括的知乎live和“知乎私家课”内容有音频也有视频。

马昌博并不畏惧入局现阶段已出现头部玩家的知识付费赛道。一来,视知TV切入的是适合可视化、拥有溢价的付费课程。他分析,“讲经济理论或情感话题的课程不需要视频,但讲诸如医美这种需要‘看’了才明白的或各种场景化知识应就必须要可视化,大家主攻的内容有差异,彼此不会成为对手,我们甚至也可以为同行提供系统的可视化服务,要知道,一个视频课程做起来真的很复杂。”

二来在他认为知识付费领域已进入新的阶段——泛知识付费必将衰落,专业知识付费内容崛起。新内容的崛起便提供了超越的机会。“最早进入这个领域的多是善于传播的各类“半达人”,但现在应该需要真的专业人士入场了。在未来,知识付费领域应该是有极强个人IP的就挣类似“教主”的钱,而更专业,和培训、教育结合的内容就挣类似“大学”的钱。此时哪怕双方有部分竞争,但泛教育市场规模极大,有各自生长发展的空间,远到不了你死我活的时候。”马昌博告诉《三声》(微信公众号ID:tosansheng)。

而拥有众多知识领域专业资源正是视知TV的优势所在。此前,团队已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协和医院、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等机构展开深度合作,并陆续签约了多位知名专家,与其协同开发知识付费产品。

“我们目前也同更多的知识解释内容机构进行深度商业协同,目前已经签约了20家左右,有点类似知识MCN的模式。”马昌博强调,“实际上对全品类的MCN模式我还是不看好,垂直深耕类型的MCN机构或许有更好地商业化能力。”

建构知识MCN和付费课程板块过程中,团队依旧应用了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详细管理课程的策划、拍摄、推广以及机构的签约、孵化、合作环节。同时,团队还将进一步磨合产品逻辑。

例如,视知TV坚持垂直化战术,避免泛需求,而马昌博认为目前各类职场课程就是泛需求。团队将付费课程的服务对象定位为“有提升需求的城市人群”,这个概念包含男人、女人和孩子,优先次级为“孩子(父母)>女性>年轻男性”,“比如我们现在正在开发的儿童身高发育课,合作对象是国内该领域顶级的专家,同时我们也会有很多女性相关的课程,而男性的话团队现阶段只会先少量开发针对年轻男性的课程。”

马昌博表示,视知TV今年的重点是粉丝(用户)扩张,知识营销体系性的完善,以及打造可视化付费课程体系,“虽然我们身处短视频赛道,但视知的核心从来不是短视频,视知的本质是要做一个以可视化知识解释为核心的泛教育公司,把垂直场景传播、短视频(可视化)、知识(教育)结合在一起,我们希望在未来成为中国最大的可视化知识服务集团”。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