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湖|点破潇湘万里烟 文化名典屈原庙、黄陵庙、洞庭庙
作者版权所有,转载发表请联系本人。
青草湖|点破潇湘万里烟
唐诗人张志和的《渔父》其五云:“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元诗人吴稹的《渔父》词云:“冲波棹子橛头船,青草湖中欲暮天。看白鸟,下长川。点破潇湘万里烟。”
张志和的《渔父》词,是开启洞庭湖词章的第一首诗词。青草湖的文化意义被记入洞庭湖文学史册。
为什么两个诗人均将渔父和青草湖挂上沟来,这全因屈原的《渔父》创作在南青草北洞庭的标志之山磊石山东边的凤凰玉笥山上;在屈原沉江地河泊潭(汨罗)东边两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山中之潭,传说是屈原《渔父》故事中,渔父与屈原对话的地方,后来司马迁来到此江潭,泪涕涟涟,后人传说太史公落泪之地至今寸草不生,太史公的《屈原列传》中将楚辞《渔父》完整记入传记之中,表达了屈原“独清、独醒”的人格特征,此潭实际上是清代之时的凤凰内港,今建为吴家坝水库,乡间称之为渔父潭。
实际上唐代文学家韩愈到河泊潭写下《湘中》,也运用了渔父典故,表达了“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之英雄已逝,渔父犹在的惘然心态。据宋史记载唐代的屈原庙(河泊潭渊北的正庙名汨罗庙)以渔父配享,唐末有洪州衙前军将题一绝云:“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祠堂小水滨。行客谩陈三酹酒,丈夫元是独醒人。”可见渔父的形象已经跟屈原并列而见。
为什么河泊潭之汨罗渔父与青草湖挂上了关系?
河泊潭跟青草湖、洞庭湖的中心地标之山磊石山相隔十里水路,旧时就在青草中,而青草湖是屈原流放之地“上(南)洞庭而下(江)的主要行程之地,晚年他在河泊潭北的玉笥山上居住九年之久,他在此完成了《九歌》《离骚》《天问》《渔父》《哀郢》《怀沙》《悲回风》等系列诗章,渔父正是青草湖的渔父,所以写《渔父》词肯定离不开青草湖。
洞庭湖的前身是洞庭,是洞庭原野之意,是平原地带的总称呼,所以有黄帝时代的“张乐洞庭之野”的故事,在河泊潭北岸留下了一个凤凰台的地标,记录着这个故事;而洞庭原野中最早的湖名《荆洲记》只记载有青草湖而无洞庭湖,有地质专家认为东洞庭湖的中心之地磊石山沉落之后,青草湖扩大为洞庭湖,唐代才出现洞庭湖的称谓,杜甫云:“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可见洞庭湖是青草湖的延伸。
《水经·湘水注》: “湘水自汨罗口,西北径磊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指磊石山)也。” 《初学记》 卷七引盛弘之 《荆州记》: “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湖南有青草山,因以为名。” 《方舆胜览》 卷二九岳州青草湖:“一名巴丘湖。北洞庭,南潇湘,纳汨罗之水,自昔与洞庭并称”。所以洞庭湖和青草湖后来合称为洞庭湖,这样就出现了以磊石山为中心地标,南青草(又名南湖)、北洞庭之称;因为洞庭湖有两湖,合称为重湖。
磊石山这样就成了远古青草湖和洞庭湖的中心地标,因为此处是沅湘汨三水集中汇合之地,磊石山的南边也被人叫成潇湘、湘口、汨罗口。
这样以磊石山为中心的青草湖就包容了沅湘、汨罗江、黄陵庙、磊石山的文脉,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形成了青草湖独特的文化的景观。
“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浦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正是磊石水景之描绘;因屈原沉江之故,迁客骚人多会于此,杜甫留下“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之千古绝唱;李白留下“南湖(青草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之满腔豪情;张孝祥留下“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之洞庭秋月……
元诗人唐温如云:“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对于青草湖,最早有南北朝阴铿的《渡青草湖》诗:“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此诗洞庭湖最早的一首诗,开创了洞庭湖诗歌史。
可以说青草湖是唐宋洞庭诗文中一个重要地标。历代直接写青草湖的诗有96首,其中唐诗21首,宋诗(词)15首。如果包括黄陵庙、汨罗、屈原、潇湘等元素的诗词,就达到了3万多首了。
青草湖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因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黄陵庙(二妃墓)、最早的屈原庙(磊石庙、汨罗庙)、最早的洞庭庙(龙王庙、万岁寺)均在青草湖东岸的黄陵山(营田)、磊石山、凤凰山上。而此地楚时为罗子国地,而罗子国(罗县、罗郡、罗洲、也许洞庭郡也是此处)成为湖南东北地区首府的时间长达1100多年(岳阳首府最早就在罗地的长乐)。
作为湖南东北地区、楚文化最早进入之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地,黄陵山、磊石山、凤凰山(旧名玉笥山、汨罗山)三座名山的古文化遗存,曾经成为湖南最有盛名的文化名典是不奇怪的,“三湘七泽第一胜迹”的黄陵庙、“自古流传为屈原”的端午龙舟,“洞庭湖神”的洞庭湖第一洞庭庙,就无一不是全国名典。而这三大名典,汉唐之时岳阳楼是无可比拟的。
蛟室围青草,龙堆拥白沙。
护江盘古木,迎棹舞神鸦。
破浪南风正,收帆畏日斜。
云山千万叠,底处上仙槎。
这是杜甫写在青草湖磊石山和汨罗渊附近的《过洞庭》一诗。为何这么肯定呢?
《湘阴县图志》记杜甫《过洞庭》一诗曾被人刻写在小石头上,宋时被人从洞庭湖中打捞上来,放在了磊石山洞庭庙里。
石刻是否真在洞庭庙里并不重要,但将此石刻放置于磊石庙保存说明此诗写于磊石山是没有疑问的。
磊石山是屹立在洞庭湖水之中唯一一座石头山,位居洞庭湖东南,屈原管理区境内;上有五峰,号五木峰;旧时全长约四公里(今存1.2公里),山体下部宽度一里多,像浮在水中的一条巨龙,横卧在洞庭湖中。
磊石山自古是纪念屈原的汨罗(江)地标,屈原潭与磊石山的十里河流承载了汨罗与汨罗江2300多年历史;所以磊石山也成为了湘口、汨罗口、三江口(湘、沅、汨)的著名地标。
宋胡哲《汨罗庙记》云:“两山对峙,一水萦回,是谓汨罗。”这个两山指的是汨罗山(今凤凰山)与磊石山。
湖南宋代之后所形成的潇湘八景,实际上也是青草湖(南湖)八景。潇湘夜雨、平沙落雁、烟寺晚钟、山市晴岚、江天暮雪、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渔村夕照,仔细对照青草湖的古文化遗存,就不难找到此八个景点。
查看众多诗人的诗作,发现均有人把八个景点写进了青草湖里。
每年南归的候鸟,像云一样飞过洞庭湖的上空,有时会在青草湖的上空形很多飞累的鸟儿或者说常年在此地落脚的鸟群会自然而然地收起他们的翅膀,悄然降落此处的芦苇荡中。
青草湖的长滩很多,芦苇密布,水草和鱼类资源也非常丰富,他们会群落在沙滩或者湿地、农田,在农耕时代,鸟儿还会群飞在耕作的农人身边,呈现一幅与人和谐共处的状态。秋天正是果子落地之时,岸边的农田和河岸的湿地,都会成为他们的觅食之处。所以青草湖平沙落雁的景观是随处可见的。
青草湖芳草满湖,留在草地上的水生动植物资源很丰富,这儿的旷野平沙,芦苇丛丛,也是雁阵栖宿的好去处。因此幅幅秋雁戏沙图景也会在青草湖大大小小的沙洲铺展开来。
公元前689年,这儿来了一群曾经以捕鸟而国的罗人,他们正是看中这儿的候鸟资源丰富,就在青草湖东汊东边的马头槽那个地方筑起了罗国“皇城”。罗人不但用网罗鸟,而且也用网罗鱼,在此地还学会了造舟的本领。屈原沉江后还发明了用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青草湖的鸟儿是不是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旧时的青草湖滩多的是霜雪样洁白的沙滩,草色青青,鱼游镜湖,霜清水落,芦苇苍苍。群鸟于此,或饮或啄,或鸣或翔,云飞水宿,不亦乐乎。
因此宋诗人刘学箕云:“水落洲渚阔,天寒风雪微。自云排序下,聚翮与沙依。饥啄芦苇根,何时稻粱肥。”
明清诗人王夫之《青草湖风泊》诗中描写青草湖的沙是晶光闪烁的,“荻芽沉绿影,汀际合晶光”;而从归鸟聚会沙滩而感觉到湖水的绵长,“摇识归鸿集,从知梦泽长”;最后感叹此处平沙落雁的景观是如诗如画,“遥天开画苑,活谱写潇湘”。
清诗人姚鼐在《道中回寄长沙诸君》诗中从“归人夜夜听山雨,落雁声声下郡楼”,进而感叹“别离倏忽真成老,青草湖边对暮秋”,却也有一番“落雁”归宿的凄凉。
当然来到青草湖这处候鸟天堂的,不仅仅只是雁子,很多鸟儿都会聚集如此。
唐诗人郑谷在青草湖黄陵庙写了一首《鹧鸪》,他因此而时号为郑鹧鸪,名扬天下。青草湖的鹧鸪叫出了郑谷的诗名,他是不是应该好好感谢这片青草湖呢?“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鹧鸪披着锦翼暖阳下戏玩,为好好看看她,只好接近她。华贵如公主的鹧鸪,细雨的迷朦中从青草湖边而过,鹧鸪和落花之声一同在黄陵庙里为二妃而啼泣。此句诗如神来之笔,可说是通感技艺的自然天成。
郑谷因此诗而收获粉丝众多,也“网红”了那个时代,此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宋诗人陆律说青草湖的落雁是“青草湖头合,舟行向晚天。疏灯孤枕宿,细雨片帆悬。雁下平沙荻,猿啼独树烟。风尘随去住,乡思倍凄然。”是借南飞的鸟声,思念自己的家乡了。清末诗人赵熙《南浦》云:“树树淡黄杨柳,雨和风、搅梦到三更。算哥哥行迹,半湖青草,湿了鹧鸪声。”则是在回应郑谷诗的美妙。
去年天鹅大量栖住洞庭湖,有3000多只天鹅落在了原青草湖东古湖中,让屈原区在网络上火暴了一把。
这是东古湖湿地公园所取得的效果,候鸟归来,意味着生态归来,人鸟和谐共处的时代,也许已经到来。
杜甫所写青草湖归雁是“湖雁双双起,人来故北征”,他们又要向北飞行了。元诗人吴稹的《渔父》词:“看白鸟,下长川。点破潇湘万里烟。”
青草湖“点破潇湘万里烟”,实际上是点破青草湖悠久深厚的青草湖洞庭文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