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动仪被移出教科书,中科院院士:房梁上挂块肉都比它有用
东汉时,地震频发。但因为车马速度慢,往往等地方官员将灾情上报,就已经错过了最佳救灾时机,如果是地方特别偏远的地区,上报时间甚至可能需要几个月。当时的一位科学家,叫做张衡,为了解决这种情况,就精心研究,终于造出了一台地动仪。地动仪设计十分精巧,据说,只要哪边一有地震,它马上就能预测。
公元134年的一天,地动仪的机关突然启动,但地动仪所处的洛阳地区并未发生地震,人们议论纷纷,认为张衡的地动仪不灵验,张衡笑而不语。几天后,陇西有官员前来禀报,证实陇西发生了地震,地动仪无误。众人于是心服口服,皇上也专门派官员记载地动仪的情况,以便在灾难发生的第一瞬间就派人前去赈灾。这便是有名的“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如此精妙的仪器,如果能够一直使用,想必可以为国家赈灾发挥不小的作用,但不幸的是,这个地动仪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失传了。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王振铎先生根据古籍中的记载复原出了张衡地动仪,这个地动仪的照片,跟着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一起进入了教科书,为一代人所熟知。然而,2018年有媒体报道,张衡地动仪和那张照片都被移出了教科书,难道,这个故事是假的?有中科院院士甚至专门发声说:“房梁下吊一块肉都比那个强。”这是为何呢?
失败的复原,让地动仪惨遭否定
原来,上个世纪复原出地动仪后,教材上有专门对于这一过程的记载。然而,随着教材再版,这个介绍被删去了,后来的学生都认为这就是张衡当年发明的那个地动仪。这种不严谨的学术态度,加上课本过度渲染张衡地动仪的伟大,严重误导学生,让很多专家对此不满。同时,经过学界测试,当年王振铎先生复原的地动仪,复原工作原理有误,所以这台地动仪只能用作观赏之物,而不能实际使用。
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化也逐步走向世界,所以,更多的外国学者也开始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因此,他们对于张衡地动仪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再加上地动仪早早失传,没有实物证据佐证,所以他们认为这是伪科学。
中外专家再用论证否定地动仪
1972年,日本一位名叫关野雄的地震专家通过计算,否定了“直立竿原理”,美日等国的专家都承认他这一成果。美国权威人士博尔特更是指出:“张衡地动仪的制作原理不清楚,制作也很简易,灵敏性甚至不如居民自身,因此,应该予以质疑。不仅是外国专家这样声称,中国的科学家也对地动仪的效果存疑。中科院院士傅承义甚至毫不留情的指出:“房梁上吊块肉都比它强!”或许正是因为学界争议大,所以,教材就将张衡地动仪这块整个从教材书上移去。
各界通力合作,成功复原地动仪
然而,事情其实并没有结束,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没有成功复原出张衡地动仪,这让很多人对这个地动仪的存在丧失信心,再加上好不容易复原出一台,确是没用的“花瓶”。因此,学界对此并不看好。
但仍然有一部分人群,坚信老祖宗的智慧,于是他们多方翻阅古籍,发现至少有七本古籍记载了张衡地动仪,这证明《后汉书》中的记载并不是空穴来风,这大大的增强了他们复原的信心。于是,专家组从不同的记载中来推测张衡地动仪的制作原理。在多个博物馆,机械研究所专家的通力合作之下,成功复原出了张衡地动仪。
原来,张衡地动仪的精髓在于“中有都柱”。而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并不理解这句话代表什么意思。王振铎先生的“都柱”没有实际作用,机关设置在“都柱”周围,而改良版的地动仪,则以“都柱”为控制中心,以此来触发机关。经过测试,改良版的地动仪与史书记载中的完全吻合,史书没有骗人。
结语
在如今这个科学至上的年代,我们应当拥有充分的质疑精神,对于一切事物都保持理性,但是,质疑过头也不行,我们要质疑,更要用于探索,用事实来求证。中国几千年累积的智慧,我们应当大胆质疑,更要积极地为祖先正名,为中华文明骄傲。
参考文献:
《后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