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彻》三焦论
内经传入三阴.
止曰可泄而已.
仲景以下字易之.
立大小调胃三承气汤.
后人遵而用之.
一汗之后.
辄尔遽下.
遗人夭殃者多矣.
不知仲景分痞满燥实坚.
有上中下三焦气血水谷之别.
不精求其理.
则其法不可得而施也.
何以言之.
上焦者.
气分也.
主纳而不出.
病则不能主纳矣.
于是为痞.
在上者因而越之.
然有可吐者.
有不可吐者.
有吐后不减者须枳桔陈皮之属.
泄上焦之气则得矣.
中焦者.
主腐熟水谷者也.
病则不能主腐熟矣.
于是为满.
肠胃为市.
无物不受.
宜各随其所受而消之磨之.
加以苦温等药.
是泄中焦法也.
下焦者.
阴分也.
主出而不纳.
病则不能主出矣.
于是为燥实坚积.
蕴热既久.
津液必亡.
不能传导.
须以荡涤之剂下之.
斯愈矣.
由是观之.
则上中下三焦.
自有浅深次第.
有治上焦而中焦得快者.
或治中焦而下焦得通者.
断未有不泄上中二焦.
而遽用承气以下下焦之理也.
观其曰邪在中焦.
不用枳实浓朴.
恐伤上焦元气.
以甘草和中.名曰调胃.
岂芒硝大黄.独不伤元气乎.
又岂甘草一味所能调之乎.
观其曰上焦受伤.
则痞而实.去芒硝.名小承气.
谓不伤下焦真阴.
岂枳实浓朴大黄.
果不伐其根本乎.
观其又曰.
三焦俱伤.
痞满燥实坚俱全.
用大承气汤.
将谓上不伤元气.
下不伐真阴乎.
又岂可一概浪投者乎.
必须以手按病患.
自胸至少腹果有硬处.
手不可近.
不得已而施之可耳.
虽然.
其间有至理存焉.
人之所借以有生者,命门也.
其所以禀命而营运者.三焦也.
命门为生气之原.
一名守邪之神.
三焦者.
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
故寒邪侵犯.
独赖此火以御之.
使不得深入肌肤.
即发壮热.
而出纳腐熟之司.
则不能如平人令矣.
所以伤寒独不可食.
食亦不化.
正谓邪热不杀谷也.
宜用甘苦温之药助之方可.
奈何反用苦寒以伐其生气哉.
否则此火一衰.
寒邪直犯则为纯阴症矣.
岂能发热乎.
按
予一日读东垣脾胃论.
其诠解黄芪 .
谓除躁热肌热之圣药.
又云温分肉.益皮毛.实腠理.
以益元气而补三焦也.
似乎劳倦发热.
亦本之三焦.
则余以伤寒发热.
归于三焦.
益非无据.
然内伤不能食而可食.
伤寒独不可食.
何欤.
一则本气自病.利用补.
一则客气来乘.利用攻也.
附时珍三焦辨
时珍曰.
三焦者.元气之别使.
命门者.三焦之本原.
盖一原一委也.
命门指所居之府.
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
三焦指分治之部.
而名为出纳腐热之司.
盖一以体名.一以用名.
其体非脂非肉.
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
两肾之间.
二系着脊.
下通二肾.
上通心肺.
贯属于脑.
为生命之原.
相火之主.
精气之府.
人物皆有之.
生人生物.
皆由此出.
胡桃仁颇类其壮.
而外皮水汁皆青黑.
能入北方.
通命门.利三焦.
愚按即胰脂也.
联系脏腑.
充周一身.
皆藉此.
谓胃承气汤
大黄(六钱酒洗) 芒硝(四钱) 甘草(一钱)
水煎.
小承气汤
大黄(四钱) 浓朴(二钱炒) 枳实(一钱炒)
水煎.
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 浓朴(二钱炒) 枳实(一钱炒) 芒硝(四钱)
水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