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19-07-30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武皇帝 建元六年 前135年

河内失火,延烧千馀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馀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

【译文】河内郡失火,蔓延烧毁千余家,武帝派汲黯前去察看灾情;汲黯回来后,报告说:“寻常人家失火,由于房屋连在一起,所以蔓延烧毁千余家,皇上不必忧虑。我经过河南郡时,那里的一万多家贫民遭受旱灾,父子相食,我思虑再三,决定以见机行事的权力,持节征调了河南郡官仓的粮食赈济贫民。臣请求归还节杖,请皇上治臣假传圣旨之罪。”汉武帝认为他贤良,赦他无罪。

【解析】一、关于灾荒

鲁迅《狂人日记》:“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这次旱灾,就是赤裸裸的吃人事件!河内郡距离长安500公里左右,快马加急也就是几天的路程,为什么会出现人相食的情况?为什么会逼得汲黯冒着生命危险开粮仓救灾?地方官为什么没有作为?为什么中央不知情?

按照正规程序,开粮仓赈灾是要上报中央的。汲黯假传圣旨,私开粮仓,拯救灾民,这是杀头的重罪。汲黯冒着杀头的危险,去做这个事,实际上就已经说明救灾已经刻不容缓了。每天都有人饿死,材料也记载了,已经出现人相食的情况。

如果按照正规程序走,500里的路程,如果地方官员在灾情初起之时就上报,是绝对不会出现人相食的情况的,地方上万户人家几天的粮食难道解决不了?更何况灾情初起,几天之内也饿不死人,为何会出现人相食?

汲黯遇到的情况,根本不属于他的职责,为何要他来处理?其实就是当地官员为了面子工程,隐瞒不报。如果饥荒刚刚发生,河内郡距离长安不到500公里,为何要立马开仓放粮?为何不上报?一个加急来回也就几天功夫,地方上连几天都解决不了吗?如果饥荒已经发生很久了,为何不见救灾?是地方官员没报?还是朝廷扣下了?还是皇帝没处理?我更倾向于是地方官员隐瞒不报。这么大的事,中书省不敢扣,汉武帝也不敢不处理,这件事酝酿下去就是民变,是造反。天灾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祸。人祸,比天灾更可怕,危害更大!

二、关于汲黯

帝国之剑,汉之汲黯,唐之魏征,明之海瑞。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汲黯这个人,爱犯言直谏,爱当面让汉武帝下不来台,这也是他官做不大的原因之一。但他能把东海郡治理的繁荣昌盛,说明他并不傻。冒着生命危险,毅然选择开仓放粮,实在是无奈之举,一群该死的庸官为了自己的政绩,置数万生命于不顾,良心坏透了,这样的人身居要职,为民父母,其实就是最大的人祸,国家的败亡,往往就是败在这样的人手上。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像汲黯这样的人,如果碰到的不是汉武帝,而是一个昏庸的皇帝,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当官难,当一个为民做主的好官更难,当一个既能保全自己又能为民做主的官更是难上加难。

从理性上说,大仁不仁,如果用长远的眼光看,汲黯想要走向更高的位置,造福更多的百姓,这件事就应该按照程序走,快马加鞭上报朝廷,等朝廷决断。汲黯私自开仓放粮,等于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全搭在这件事上,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因为地方官的瞒报,饥荒已经进入生死一线,走程序的过程中,每天都有人饿死,每分钟都有父子相食,人心都是肉长的,但凡稍微有点良心,就很难说服自己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

一个帝国是有寿命的,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个时候,西汉建国才70多年,大汉的官僚集团已经麻木不仁到了何种程度?上报灾荒,只是影响仕途的可能性而已,既不是决定性也无需付出生命,连把一根毫毛来利天下都做不到!为此,违背自己的良心,让成千上万骷髅成为仕途的垫脚石,真的不会做噩梦吗?还是说根本就没有良心?

三、没有三了,这篇文章再说什么都不合适了,看通鉴归看通鉴,不说生死以之,不管是什么角色,还是希望大家至少可以做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要因为通鉴而过于黑化,就算黑化,走夜路可以理解,但别往黑处走,要往光明的地方走,还是那就话,以权谋行事,以仁义立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