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山风鼓韵
在湖南湘西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土地上,有一个不容你错过的地方。这里溪流交错,四季如春,气候宜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男耕女织,枕流而卧,世世代代繁衍传承;闲来男女老少都对苗鼓情有独钟,在一面猩红的苗鼓前,跳跃、旋转、击打,鼓声时而轻快清脆,时而高亢激昂,声声鼓韵,传递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里的男人女人,日子过得简单,随性,欢乐。客人进了寨,就会敲响迎宾鼓、端出拦门酒。鼓声咚咚,阳刚十足,响彻山谷。拦门行酒礼,纯真、漂亮的苗家阿妹站成一排,献歌敬酒,像一幅古朴的世俗风情画。
这里的苗家女子喜爱银饰,每逢节日或重要的日子都会佩戴上手工制作的银饰,精心打扮十分隆重。银饰叮当,衣衫艳丽,纯净隽永,活力充盈,看上去美轮美奂,婉若天仙。
这就是被誉为“天下鼓乡”的吉首德夯苗寨。
生活在这里的苗家人,从未丢下他们的剽悍,他们的粗犷、豪放。这里的山拔地而起,不高,却一座接一座,肩靠肩,惜意绵绵。随处可见重重叠叠的山峰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大山虽是满眼青翠,但仍能感受到其姿拔地而起,其峰高耸入云,不缺大气之势,让人看了还想看,看了不忍离去。
而离她不远处便是鼎鼎有名的,同样神奇无比的矮寨镇。这里举世无双的奇景天桥、天路、天台、天瀑、天险、天梯、天宫,像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展现在我的面前。黄昏时,天桥、天路的下面,袅袅炊烟轻轻地、舒缓地飘浮着,尽显如诗的美丽。
或许你对这里的景色已经“熟稔”,但对世世代代在山谷里繁衍生息的苗家人,那怕灯火通明却依旧朦胧不清——除非,你也有幸吃过苗家千年流水席。苗家喜宴为“流水席”,从早摆到晚,一直到再也没有人吃为止。那往往是举寨同饮,方圆同醉。
在湘西苗家过苗年,到每家每户都会受到热情款待。节假日走进苗寨,常常能看到几个小孩围着一只大鼓敲敲打打,蹦蹦跳跳,颇有章法。每逢春节或盛大节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场进行鼓舞表演。他们请出封祭的苗鼓,击鼓狂欢,鼓手们各施绝技,闪展腾挪,比个高低;青年男女们则以鼓为媒,击鼓盘歌传情。
苗族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不但反映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苗鼓是苗家人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苗族,凭借六六三十六套鼓路,来传承战争狩猎经验和日常生活、生产常识。模仿猴子打鼓的“猴儿鼓”,再现狩猎情况的“椎牛鼓”,反映祭祀和战争的“撼山鼓”、“八合鼓”,喜庆欢乐的“团圆鼓”、“迎宾鼓”等鼓舞,丰富多彩,山风鼓韵,如梦如幻。
每每耳闻目睹苗家儿女十分投入地敲打和表演苗鼓,我都为之动容、动情,无不深受其震撼、感染。那是她们倾情在跳鼓,以鼓点来表达对宾客的盛情;那是她们用心在跳鼓,以鼓来凸现山里人质朴、善良、豪爽的内心世界。鼓是有形的,而鼓演绎出的文化和艺术却是无形的。
文化是历史之根、民族之魂,只有融入到苗族文化中,才能真正触摸到苗族的灵魂。苗族鼓舞博大精深,五彩斑斓,舞出了苗家人的血和泪,喜和乐,情和爱。2006年,苗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批苗鼓艺术家被列入国家级保护传承人,第一代苗鼓王龙英棠,少年成名,两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第二代苗鼓王石顺民,是龙英棠的高徒,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苗鼓传承人。
第一代苗鼓王龙英棠
苗鼓声声是苗家儿女感情的流露、文化的升华,喜悦的浓缩;铿锵苗鼓是苗家儿女对美好的追求,对高尚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被誉为“天下鼓乡”的德夯有表演苗鼓的传统,贵客来了打“迎宾鼓”,婚嫁迎娶打“猴儿鼓”,中国六代苗族女鼓王,德夯占4个,全国3支最佳苗鼓队,两支出自德夯。在文化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当今,苗鼓必将以其自身的无穷魅力自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彰显其顽强与旺盛的生命力,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大显身手、释放潜能。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