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 | 扬州八怪郑板桥的兰竹石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清瘦简练、风格劲健的兰竹成就最为突出,也最受世人称赞。郑板桥画竹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到了66岁时,其墨竹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郑燮 墨笔竹石图轴 160.9×81.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他画的竹子体貌疏朗、笔力瘦劲,别有一番超凡脱俗的风姿,流露出一种'倔强不驯之气',时称'郑竹'。其艺术特征是善于巧妙运用笔、墨、水,做到了气韵为先、笔墨为主、浓淡相宜、干湿并兼。在用笔上按照表现对象的需要,中、侧锋兼用之--画竹竿多用中锋,有时作老竿间用侧锋;画瘦叶、小叶用中锋,肥叶则多用侧锋。用侧者亦间用正,用正者亦间用侧,往往下笔'势如破竹',一气呵成,沉着而秀峭,天趣盎然,得意外之巧妙也。

清 郑燮 兰竹图 纸本墨笔 240.3×12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郑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他画的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画之,笔趣横生,所谓'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见姿致',具有很强的艺术美感。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的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不仅为艺人所看重,商人也不惜重金争购。

郑燮 墨笔竹石图轴 纸本墨笔 127.6cm×57.7cm 故宫博物院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

郑燮 华封三祝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品析郑板桥不同时期所画的兰竹图上的题画诗,我们可以透过有限画幅的形象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经历,联想到清代社会的种种腐败现象,使单幅画面犹如文学作品、影视片一样,叙说着许多许多……

当他任山东潍县知县,曾作过一幅画《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画中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们联想到了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联想到百姓困苦疾声,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情感链系在百姓身上。

这时画中的竹叶有了形象的扩展,郑板桥开仓赈贷,救济灾民的场景一幕幕地浮现在人们脑海里,“凝固的瞬间”在观众的脑海里变成了无限延续的故事,好似极富感染力的小说、影片那样,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诗题,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

郑板桥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坚韧不拔,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屈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类似的还有,如《墨竹图》题云:“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另一幅竹图题云:“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

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缘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乱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传统的兰竹大多数表现为欣赏性的、娱乐性的主题,画面主要追求自然形象的真与美、绘画技能的高与低、笔墨运用的娴熟与雅俗,而到了郑板桥的笔下,除了达到这些技能技巧外,题画诗还赋予这题材新的思想内容和深邃意境,使花鸟画亦能产生思想性、抒情性,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让人看了以后,回味无穷,思绪万千……

郑板桥 柱石图

郑板桥画竹独特,画石亦如此。自然界再无情的石头在他笔下也活了,如《柱石图》中的石头,这也是前人画中常用题材,但很少把它作为主体形象来表现的。而郑板桥在画幅中央别具一格地画了一块孤立的峰石,却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皆空没有背景。画上四句七言诗:“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诗点破了画题,一下子将石头与人品结合到一块儿,可谓“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诗画互相为用,开后人无数法门。”

板桥借挺然坚劲的石头,赞美陶渊明。板桥赞美他刚直不阿、品格高尚的人格,同时似乎也有吐露他自己同样遭遇及气度的意思。画中的石头代表了人物形象,蕴藏着刚直不阿、气宇轩昂的品质,使人感到,此处画石头比画人更有意味,更能揭示深刻含义。

郑板桥还有很多以兰花为主题的画,也表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借题画诗发挥,寓意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看法。如:有的借兰花特征,透溢出做人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的胸臆,题画诗云:“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由兰花让人产生联想,做人要像兰花一样幽静、持久、清香,不浮不躁,不争艳。咫尺画幅,拓展无限之大,意境深邃。

又如:有的借一丛丛兰花,夹着一些荆棘的自然现象,抒君子能宽容小人之大度的气质。《荆棘丛兰石图》题画诗云:“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

另一幅《荆棘丛兰石图》题云:“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了遇有小人,虚怀若谷、和睦共处,“历经磨练,方成英雄”的宽宏大量之胸怀,读画者亦受益匪浅。

越读越感简单的植物具有高深的意境,乐趣无穷。纵观郑板桥笔下所画的兰竹石,细品题画诗,我们不难看出,他喜画兰竹石的缘由,正如他所云:“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而“为四美也”。“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在他眼中,兰竹石,能代表人坚贞不屈,正直无私,坚韧不拔,心地光明,品格高洁等品格,因而其题画诗的字字句句,托物言志,意境深远。

独创的风格是艺术家的精魂所在。郑板桥在书画表现上不断寻求创新,“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来不在寻常眼孔中也”。 “不在寻常眼孔中”,必然要求有超人的胆识和丰富的创新能力,这在他的绘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学习前人,注重领会画理神韵,不受技巧成法的羁绊。“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俱足也。”文与可是画竹大家,也是他师法的重点,对他的胸有成竹,郑板桥大反其道,提出胸无成竹。

在他看来,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只要明了画理,就可以自由发挥,遗貌取神,自出新意。在这种思路指引下,他取人所弃,化忌为新,画出了自己的新面貌。“始余画竹不敢为桃柳叶,为竹家所忌也;近颇作桃叶柳叶,而不失为竹之意,总要以气韵为先,笔墨为主。古来画家习俗,皆成陋语矣。”

重意趣不拘成局。“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从对事物的审美观照到审美意象的构思再到审美创作的完成,不可能毫无遗漏地实现传递、转化和展示。

创作往往会受到时间、地点、场合、心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化机”,即可能出现“定则”之外的“天趣”,如果一味执着于“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一一对应,执着于最初的思维定势,就不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也就难以达到心手双畅、妙造自然的创作境界。

重简练不好繁复。“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始少继多复归少,其中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郑氏后期画竹“冗繁削尽留清瘦”,竹竿细而不弱,竹叶少而不疏,并充满自信,“敢云少少许,胜人多多许。”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言:“美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在美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在美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唯有含蓄无穷,才能耐人寻味,让欣赏者有更大的空间去充实内容,领悟意味,完成审美,而作品的价值也正在其中得以实现。

重整体不轻部分。郑板桥往往将绘画与题跋、文字内容等统一考虑, 融诗书画印于一体。他用写字的方法作画,“写兰如作字,兰叶尤妙,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运之”,又用作画的方法写字,“板桥作字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而融会贯通独创的“六分半书”,笔画错落有致,欹正相谐,有如乱石铺街,形乱而神不乱,体势杂而态自然。

他的题跋文字用平常话讲深刻理,往往独抒己见,耐人寻味。他的用印以汉印平实一路为主,印文内容或自嘲,“七品官耳”、“郑风子”,或自得,“乾隆东封书画史”,“动而得谤名亦随之”、“青藤门下牛马走”等等,与画风、文字、书法皆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形成较强的整体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夺目的一页。

(0)

相关推荐

  • 诗品是人品的再现 ——谈郑板桥与竹兰石

    肖旭        郑板桥的一生坎坷,他做过七品芝麻官为人鲜知,人们了解知道的多是他的诗.画,特别是一些题画诗.他的诗作,大多有创新,自成一家. 他愤世疾俗,放荡不羁,敢于正视现实,写了不少憎恶贪官污 ...

  • #汇文品画# 郑板桥的竹子清逸劲秀#欣赏...

    #汇文品画# 郑板桥的竹子清逸劲秀#欣赏与收藏# #中国画经典系列#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 ...

  • 张德进书法:郑板桥诗二首 板桥题画·兰

                      pingpu

  • “扬州八怪”郑板桥:究竟怪在何处

    郑板桥作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之一,他推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观点,主张师法自然,不拘泥古法.其艺术特色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郑板桥的怪, ...

  • 扬州八怪郑板桥为什么叫“板桥”?

    郑板桥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生于公元1693年,去世于公元1765年,是清代官员.著名诗画家.到今日大家提到郑板桥,便 ...

  • 扬州八怪郑板桥

    扬州八怪郑板桥十岁那年,随私塾先生出外游春.行止河边见一少女尸体仰面朝天,头发散乱,在旋涡中打转.老师随口吟诗一首: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 .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吟完后连说:可怜可怜.板桥说这诗应 ...

  • 扬州八怪郑板桥,写诗悼念儿子,控诉社会不公,犀利如刀让人落泪

    王和尚解诗:郑板桥暗藏利刃 哭犉儿 清·郑板桥 坟草青青白水寒,孤魂小胆怯风湍. 荒途野鬼诛求惯,为诉家贫楮镪难.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号称"诗书画"三绝 ...

  • 扬州八怪郑板桥的糊涂与 “难得糊涂”|匡天龙

    <雷池诗社>欢迎您 Welcome to LeichiPoets'Club!  匡天龙  杂文 扬州八怪郑板桥的糊涂与 "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 ...

  • 经典 | 扬州八怪华喦精品册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扬州八怪华喦精品册 华喦(1682-1756),字秋岳,一字空尘,号新罗山人,又号白沙道人.离垢居士等,福建上杭人."扬州八怪"之一.侨寓扬州.工诗善画.山 ...

  • 郑板桥的兰竹图,真气,真意,真趣

    郑板桥 兰竹石 郑板桥的诗.书.画世称"三绝",特别是他的兰竹石,更为世人所膜拜.对于他的书画,板桥曾自评道:真气.真趣.真意. 郑板桥 竹 1.郑板桥咏竹 竹石 (清)郑板桥 咬 ...

  • 郑板桥题咏兰竹诗26首

    郑板桥 兰竹石 郑板桥的诗.书.画世称"三绝",特别是他的兰竹石,更为世人所膜拜.对于他的书画,板桥曾自评道:真气.真趣.真意. 郑板桥 竹 1.郑板桥咏竹 竹石 (清)郑板桥 咬 ...

  • 郑板桥题咏兰竹26首!

    以下文章来源:书画新风景 郑板桥 兰竹石 郑板桥的诗.书.画世称"三绝",特别是他的兰竹石,更为世人所膜拜.对于他的书画,板桥曾自评道:真气.真趣.真意. 郑板桥 竹 1.郑板桥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