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的语言再生——“阅读与写作”手记(2)
与孩子们共读《红楼梦》,其中人情世故自不必说,细部描写更是妙不可言,此处姑且先说说俯拾皆是的曹公自创词句。
当林如海为贾雨村写下荐书一封,北上盘缠一并安排妥帖之时,雨村打恭而谢不释口。这里“谢不释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常见,读起来难免拗口。但那些顺口的之所以顺口,无非读得多了,一如商场琳琅满目的品牌,曝光次数多了也会成为名牌。
记得当时要求孩子们照葫芦画瓢仿照“谢不释口”造词,孩子们颇惊讶,认为自己怎么能创造,而且还是四字成语!即使自己创造,考试的时候也不能用,老师绝对不会认可的。
我说,常用的汉字就那么几千,要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变戏法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人家哪能写出那么多不同的好词语好句子好文章呢?
为了证明这种造词行为的正当性,我又专门查阅资料,发现我们常说的“手不释卷”,也远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当时孙权劝吕蒙多读书,吕蒙说他哪有时间读书呢!孙权便说“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所以才有后来的“刮目相看”啊!
曹公乃生在清朝,说不定这里的“谢不释口”正是曹公于《吕蒙传》有感而改也未可知呀!
孩子们觉得的确有道理,便想了诸如“书不释手”之类的云云。
大概是收获了创造的乐趣,后来再要孩子们仿造时,也就不拒绝了。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那回,有看门的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孩子们分析其词语结构,一口气说了不下二十个,比如“说娘谈爹、讲大论小、说男谈女、哭爹喊娘……”
相信曹公是绝对认可创造词语这一做法的。试看第17/18回宝玉被爸爸试才题对额,为满是藤蔓异草的蘅芜苑作诗“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酴醾梦也香”。可爸爸不满意,指出宝玉是套用“书成蕉叶文犹绿,吟到梅花句亦香”。
这下清客们倒是讲了句公道话,说,只要套得妙,无不可,李太白的凤凰台还全套黄鹤楼呢!试看: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么说来,不但可以仿造词语,仿写雅诗也是完全可以的嘛!流传千古的好多宋词,还不是文人雅士根据当时的青楼流行歌曲填词改编的么?去年孩子们改编的“好了歌”就好得不得了,其中男生的还颇为搞笑又颇具时代意义:
世人都晓老师好,只有批评忘不了。
古今良师在何方,玩乐一堆分没了。
世人都晓学霸好,只有Ipad忘不了。
终朝只恨作业多,写着写着眼闭了。
世人只晓满分好,只有瞌睡忘不了。
家长日日说名校,同学又随分去了。
世人只晓学业好,只有种地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考取满分谁见了。
曹公不但创造词语,还创造不合常规的说法,比如史湘云道貌岸然地规劝宝玉也讲些仕途经济,好来应酬世务,结果宝玉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一个“拿”字,把宝玉鄙视世俗和迫不及待离开的心情描写到极致,持有相同价值观的读者完全可与之共鸣。
最近与孩子们共读魏晋历史,重温竹林七贤之一酒鬼刘伶的故事:一日刘伶酒醉后脱光衣服坐在桌前读书,忽然有客人闯入,大吃一惊面红耳赤,怒声责备刘伶怎么这般无礼。哪知刘伶昂然答道:“我以天地为房舍,屋宇为衣裤,你莫名其走到我的裤子里,是自讨没趣,少见多怪。”
如果张爱玲知道刘伶的故事,她的名句“人都住在自己的衣服里”或许还真受了刘伶的启发呢!
由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与时俱进来一句“住在衣服里的老虎和苍蝇”
啊哈哈~`
所以模仿得当,是创造的开始!阅读中体会这种语言模仿,正是语言的再生,可使写作飞彩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