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青楼门前挂一对联,上联:一双玉臂千人枕,下联让人害羞
想必大家对于对联都不陌生,毕竟它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不低。从小学语文课本,我们就会开始涉及到对联的教学,而更为印象深刻的,则是从过年时家门口贴的那一对喜庆的对联开始。
对联是我国的一大文化产物,据相关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在对联的自身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散文诗词的特点,而后开始讲究押韵对仗。古人也常通过对对联的形式,来测试一个人的文学造诣。但值得注意的是,对联经过其发展,已不仅是文人墨士闲暇作乐的主流。
都说高手在民间,古代亦如此,除了附庸风雅的场所外,对联也会出现在风月场所。青楼便是对联出现频率较高的场所。其原因可能是文人爱出没于风月场所,所以将这股风带入到青楼场所中。但其实,早期的青楼并不是如世人所想的那般烟花场所,早期的青楼,本意很是文雅,原指高雅的住所(这可在一些古诗词中考究,比如诗句“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只是后来慢慢演变成花天酒地、乌烟瘴气的场所。
据《楹联新话》其中所写“风月常新,时复登楼聊纵目;烟花无际,须知有岸可回头”,形象的将风流才子两大恶习表达得生动清晰。这句意为:上联说读书人醉心于风花雪月场所的女子,下联便说希望这些女子都能够回归正常的生活,回头是岸。又要醉心于风花雪月场所的女子,又要觉得女子不堪,从良才是正途。这可见文人骚客都爱流连于风花雪月之地,其所作诗词对联,自然对青楼对联有所影响。
所以这些风花雪月场所除了有文人墨客的诗歌外,也不乏有一些通俗易懂的,描绘其青楼生活的诗歌对联。在众多的作品中,其中有一联堪称经典,至今还在流传。
这则对联上半部分便是“一双玉璧千人枕”,其下联更是令人浮想联翩,羞于启齿。这下联便是“半点朱唇万客尝”,不得不说,古代人的大胆程度不亚于现在的开放社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仗的工整,讲究,而且这一对联将青楼活色生香的画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听者也会在惊叹于其露骨的同时,又感叹于其对仗的精彩。
古代青楼由于其场所的特殊性,其对联的表达形式,也不像正经诗歌对联中的那般讲究文学风雅,大多数的青楼对联呈现出来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诗句。再比如,其中一副对联写的是“天天新人鸳鸯被,夜夜洞房花烛红”,这副对联也是将青楼寻欢作乐的男女描绘得淋漓尽致,丝毫不亚于现代人们对于性的追求。庸俗却又真实,其中展示的才华可见一斑。
虽然说古代青楼对联显得露骨大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是我国文化的一个产物。文化本身就具有多元性,我们也不能说否定这些青楼对联中包含的智慧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