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师傅故事新编

编者按毛伯钧先生是上海70届知青,50后,是原上海黄山茶林场十连知青的热心人。多年来,他一直积极组织知青农友聚会活动,热情地为大家服务,还多次做东,举办知青茶话会、聚餐会,并多次筹划、组织朋友们旅游。如今伯钧虽然已经定居新西兰,但仍然关心大家,继续为黄山人的友谊和老有所乐做贡献。朋友印象最深的不仅是他的热心、热情,还有他的“热闹”。因为只要有他在,总是欢声笑语,热热闹闹;因为他会讲故事逗乐,有社会逸闻,有市井调侃,还有知青往事,给人以欢乐,往往也予人以启迪。最近,伯钧又为宅在家里防疫的朋友们送来了《毛师傅故事新编》八篇,以其自身经历为主,回顾了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幽默里蕴含静思,轻松里亦有沉重,有酸甜苦辣,也有风轻云淡,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品尝吧。(请点以下文字或图片阅读)

读者留言选辑  《毛师傅故事新编》发布后,受到读者的欢迎,不少朋友在文后留言,给于赞扬和肯定,有的谈了自己的感想,有的也回忆了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众所周知,精彩的留言不亚于正文本身,同样给人们以阅读的乐趣和享受。因此,选择部分留言与大家分享,其中,大多数是在公众号的留言,部分是在微信聊天群的留言。杨思源:   “食堂毛师傅”在我们十队属于公众人物的级别。为何?因为在那个特定年代,在特别需要食物的年龄段里,能吃饱能吃得好点,是农场知青的最大的欲求。特别是在春茶春耕双抢等季节里,由于劳动强度大体力付出多。为了服务好生产第一线,尽量让大家吃得好些,毛师傅和食堂及其他后勤人员动足脑筋,从许鑫生大哥的采购开始,到钱本启的拖拉机运输,最后到了毛师傅这个“巧妇”手里做出可口饭菜,虽无山珍海味却也是热菜热心。在农忙季,除了三餐,毛师傅们还要供应上下午的两顿点心,并尽量使品种口味丰富些,比如自创出玫瑰花瓣米糕等。毛师傅的记性更是好得惊人。那时候毛师傅的红烧肉名声在外(钱本启说的),每人只供一份(一毛钱还是多少?)但凡买过的面孔报过的名字,毛师傅记得倍儿清,想混没门!要不这些年后毛师傅能为大家写出如此精彩的回忆来?在大家回城再重逢的日子里,毛师傅不忘初衷,辛勤地组织农友们的聚会聚餐和旅游,曹杨路的公交三场食堂在好几年里就是十队农友的俱乐部。还有多次的茶林场谭家桥寻根忆旧,均由毛师傅积极组织。  记得当年食堂前的空地旁,有一排十分高大的钻天杨,每到秋冬便有不停的鸦噪。其实乌鸦看着丑,却挺灵性的,对环境的要求尤其高。这说明什么?就是我们十队环境好风水好嘛。风水好人便也好!不是吗?毛师傅写了回忆录,又有云飞老师润笔,是一件让人很高兴很享受的事。故此我也凑趣留言几句,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曾经的共同岁月。顺便说一句,我们十队的拖拉机钱司机干活没得说,有一样不好,搭乘他的车很难,要面孔漂亮的小姑娘才行。哈哈!开个玩笑,本启莫怪!徐致丰:  读《毛师傅故事新编》激起许多回忆。在伯钧来之前,我们“老三届”在黄山茶林场十连已整整三年多了,大家都热切期盼新农友。为了让新农友尽快适应农场生活,连队指派虞佩芬等人(我也在其中),负责组织新农友学习和轻微劳作。  一周后,伯钧分配到我所在的白亭突击排。那时,我们在安徽老职工方应祝带领下自建住房,采用的是当地山民的“干打垒”。墙体用两块长木板夹住,下面放两根木棍托住木框(类似钢模板的施工工艺),中间放入山泥、藤条,再用木锤一层层夯实,一圈一圈往上提升。大概还未到上梁架,伯钧就调到连部食堂了。  伯钧在食堂期间深受好评。记得某年国庆搞聚餐,那时食材少,但伯钧动足脑筋,搞出好几道菜。比如茄汁锅巴,那是我第一次尝到锅巴做的菜。  伯钧去年写过黄山回忆录,这次修改后的“故事新编”经云飞兄编辑,大为增色。钱本启:49年前,毛厨神在茶林十隊食堂厨房大铁锅,鼓捣出来红烧肉特有咪道,环绕着黄山罗汉峰角角落落香味扑鼻!邱美芳:  王老师把伯钧的故事润色得很好,不由想起和伯钧一起在食堂烧饭的日子!王仁薇:  卷心莱翻花头吃印象很深,原来是伯钧主创,赞!石垒:   不忘乍浦路糕团门市部的年糕团滋味,1毛钱2两糍饭1根油条。开元:平常人的平常故事最动人!(选于第一篇《食堂毛师傅》发布后)徐致丰:那座出了人命的水库是1968年上海知青来到十连后才建的。记得由场部的技术人员帮助勘察地形,选定建水库的地方,提出筑埧的要求。68年秋收后,连队组织突击队开始筑埧。  农友们初来乍到,热情高涨,踊跃参加。挖山泥的,挑土的,你追我赶,场面热闹非凡。山泥堆到坝上,再用百斤重的石锤夯实。石锤系着四根麻绳,四人各牵一根,随着老职工陆文华的号子,协调一致,把石锤高高举起,再让它自由落下。老陆是安徽省游泳队退役运动健将,带付深度眼镜,喊起号子激越昂扬,让人热血沸腾(陆文华后来坐拖拉机上雀岭,人随车翻落山坡,造成高位瘫痪)。  库埧筑了两年终于完成。第三年水库放满了水,大家有了戏水消暑的地方。有一次,食堂陆兆翠跟我们一起去水库,刚下水就往深处滑下去,我恰在她身边,她死死拉住我,我用足了劲才把她拖上岸,可算是“英雄救美”吧。王荣城:往事回忆,历历在目。在拾连十年之久,几天几夜说不完。毛师傅谢谢!汪莎莎:  伯钧黄山茶林场的故事,王老师编辑成佳作,回首往事,历历在目,生动感人。左旗:  疫情发生以来,每天等着看方方的《封城日记》,这两天又多了个等待,等着看《毛师傅故事新编》。……责任编辑@王老师辛苦了!木子:  静下心来写回忆录,给自己生命旅程中~青春年华时段做一个总结,值得欣赏分享。徐华:  毛伯钧和王老师珠联壁合!期待《毛师傅故事新编(3)》!太谢谢了!新光:王哥毛先生黄金搭档!(选于第二篇《知青农友们》发布后)徐致丰:伯钧善调侃,故事讲得生动,本篇中把崔震写活了。崔震一生坎坷,十几岁参加上海地下党外围组织,1949年后在嵩山区宣传部门任职,反右斗争后调到农垦局,我在十连最后三年,得到他的指导,受益匪浅。1974年白亭突击排筹建十五连,崔震原想留我,那年初冬,我参加在东海农场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回来后给他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十万万匹马力也拉不回”,最终放我回上海了。我上调到巨鹿路709号市文化局机关。不久,崔震调到市水利局,参与长江口水道疏浚指挥部工作,他的办公室也在巨鹿路,我有时午休时去看他,谈到拓宽长江口规划,他依然充满激情。后来我考上大学,等结束学业再想去探望他,惊悉崔震已作故。向敏如:  伯钧回忆的採杨梅,我们也有过。那是1971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边疆新苗”剧组来十连下生活,一面体验生活,一面用文艺形式宣传毛泽东思想。他们和知青打成一片,吃住干活都和我们在一起。他们的到来为枯燥的连队生活带来了欢乐。有一次我们一起去聂家山採杨梅,途经石门水库时,他们被风景如画的小石门积水潭吸引,连呼这是“中国的日内瓦”……吴鸿茂:   毛师傅记录了我们的青春往事,读来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于立:  @毛伯钧 ,回忆生动,建议可以出一本书了!孙震威:  @云飞 :《新编故亊》3,故事中的崔震,至今还记忆犹新,我们69年到五七时还看到过他,绝对的模子。(选于第三篇《农场老职工》发布后)徐致丰:伯钧的黄山首游写得细腻、生动,充满情怀!我的黄山首游是1968年的国庆假期,同伴是刘重光、赵磊。我们三人从苦竹溪登北海,一路上无一游客,恍若置身仙境。刘重光放开歌喉,声音在山间回响。我们走到蒲团松附近才遇上一对家住吴淞的夫妇,男的是远洋轮船长,休假带夫人来游览。“老乡见老乡”格外亲热,那位船长为我们拍了几张照片,这是我第一次在黄山景区留影。 李宪:  @毛伯钧《故事新编4》写得真好!初上黄山的感受真切,我于73年夏天初上黄山,一路艰苦攀登,到了山顶,才对风景两字有了真正的认识。在鲫鱼背上手足并用,那种心跳的激动,只有身临其境才有体会。在排云亭看晚霞时心旷神怡,大家久久不愿离去。那时山上的游客不多,意境也不一样,后来重上黄山就几乎没有当年的感觉了。要上山体力也很重要,上一次黄山浑身筋骨酸痛。疫情时期看你的回忆很高兴,回忆往事就在眼前。你在第一篇中写到,在向明中学启程,我们是在同一地方同一时间出发去黄山,估计都是卢湾区和南市区的。你是我们同届里收获多,能力很强的能人。回忆带给我们大家战胜疫情的力量和信心。岁月已逝,江山永远壮丽;全体战友们的友情,与祖国的风景融合一起。真是值得回忆啊!谢谢你的美文!左旗:  @毛伯钧 ,毛师傅,好记性好笔头,小事深情让人笑中有泪。谢谢你的《毛师傅故事新编》!@王云飞,王老师,春蚕吐丝作嫁衣!徐福妹:  王大哥:谢谢!经过了您的润笔,使得毛师傅平凡中的故事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更加充满情怀,有看头!宋美华:  伯钧黄山茶林的故事,王老师编辑成佳作,回首往事,历历在目,生动感人。‍吴国华:  王老师转的这四篇文章太好看了,其实就是我们这代人所经历过的,看了特别有感觉。‍(选于第四篇《黄山金钱豹》发布后)‍郑伟:毎个时代都会留下烙印,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留下了特殊的烙印。为此有人叹息,有人亢奋。但共同的是;在回味中前行,在回忆中生活。把青春献给祖国广阔土地的人们,应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幸福的晚年!对过去断片,对未知的未来不预测,活在当下,过好每一天!放空才能放松。祝福当年的知青们;幸福安康且活且珍惜!梅鹤:  我只记得去过罗汉峰山下采草药,经过的五道河那里,听到怪声音,我们的排长他们自己心慌,不露声色,叫我们快点回去,到了安全地,才告诉我们。遇见野兽了。记忆里有这回事。梅园:  毛师傅的故事新编,有真材实料,有丰富想象,描写生动有趣,情节温馨感人。在疫情消息几乎霸屏的当下,它们象春风似清泉,传递轻松和快意,给我们带来新鲜旳体验。谢谢王老师的精心编辑並转载,十分期待还有续篇喔。徐致丰:  伯钧在本篇第三节记述了背黄沙上八连的经历。八连建在大山高处,是黄山茶林场唯一不通公路的连队。我们第一次背黄沙到八连,看到整个连部只有二、三个篮球场那么大,粮油盐等食物都靠队员背上去,没有电,用煤油灯照明,生活十分艰苦。十连的农友都庆幸自己没分配到八连。留下黄沙后,每人扛一根毛竹带回十连,场部再派车子来拉走。1974年秋后,场部启动通达八连的筑路工程,十连当年确定上调的大部分农友都参加了筑路大军,白天劳动强度大,施工有安全风险,夜间住在临时工棚,寒气逼人。这是离开茶林场的最后一次磨炼吧。向敏如:  毛师傅故事还原了我们当年的劳动和生活情景。支援茶林场八连建设水电站,我们十连都参加了,记得当时曾经两次背黄沙到高山上的八连。男生一般背60斤左右,个别力气大的背90~100斤;女生一般背30斤左右,我背了50斤。我们女生是用山袜装黃沙,套在双肩背上去,全部是山路,上山要步行3个多小时,一路的艰辛和劳累只有自己知道。将黄沙背到八连后,下山时顺便扛一根毛竹到十连。全连除老弱病残外,都参加了。沈雷鸣:   理论上那个时代黄山没有四不像。麂子、野鹿、野驴之类。作者回复:  黄山民间有四不像的说法,也有人猎到过,但并非麋鹿,而是某种大型野生动物,当地称为四不像,也无不可。钱本启:  东方红太阳升,茶场出了个毛厨神。  他为农友烧过菜,  呜呀嗨哟,  读过他的回忆录,  多少美女神魂颠。施松桢:看毛师傅故事新编,能遇见金钱豹、四不象,还能吃粽子、红烧肉,太精彩了!国琴:1一5毛师傅的故事新编都看了,非常感人,带回了那个即艰苦又纯朴的年代,写得非常棒!李宪:《故事新编5》有看头,特别是云飞大哥润色的非常好!挑沙到八队的过程都经历过,现在想想很有趣的。(选于第五篇《巧遇四不像》发布后)徐致丰:品新编故事,忆黄山岁月。在茶林场六年多,吃到肉是味觉的奢望。那时,十天半个月接到场部供销社通知,连队食堂才能采购半爿猪。有红烧肉时,越肥越抢手。连队自养的猪通常都在中秋节屠宰。我与安徽老职工方应祝、鲍启萍在一个排,他们是杀猪能手,每次都叫上我做帮手。猪被捆绑在宽面长凳上,地上放一只木盆盛猪血,一只大木桶盛烧开的水。一切准备就绪,老方拿起尖刀走近被绑的猪,我避得稍远一点,怕被猪血溅身,更怕猪垂死挣扎。猪在临死前嚎叫,蛮可怜的。农友们围成一圈看热闹,中间似成舞台,老方像个武士,手持尖刀沉稳走到猪头位置,朝着猪颈下部一刀刺进,只见猪血涌出,真是“稳准狠”啊。等到抽动的四蹄慢慢停息,给猪松绑,老方切开一只前蹄吹气,猪身一点点鼓起,然后我们抬起猪,扔进木桶,“死猪不怕开水烫”,老方老鲍边翻动边刮猪毛。待取出光猪,割下猪头,猪身劈成两爿,杀猪的事儿就完成了。按当地惯例,老方割下一块猪头肉,交由食堂现切现炒,我们几位参与杀猪的,就着大蒜炒猪头肉,喝起地瓜酒,旁人只有眼馋。沈雷鸣:  开水“泡”饭,是上海快节奏生活的产物,至今仍为不少老上海人依旧留存的早餐习惯之一。甚至加入隔夜剩菜煮一下也是上海人的发明。想必如今用龙虾鱼翅等做的菜泡饭当作宴席上的压轴菜也是上海人倡导的。猫咪潘:  @毛伯钧@云飞老师的故事真好!实在!故事赞,收藏了。 姚传珉:  王老师,伯钧,菜泡饭在那时也是不错的夜点心,赞!芝萍:写写回忆录,回忆过去是不错的情调生活,很好,老有所乐……快乐大家分享!(选于第六篇《菜泡饭印象》发布后)‍沈雷鸣:关于WC,这次特地在德国、克罗地亚、黑山、斯洛文尼亚、意大利、土耳其等国留意了一下,普遍使用!并非是早就过时的称呼或类似说“茅厕”那般低俗。是因为如今华人出国旅游太多,死灰复燃而迁就于华人?不得而知。几乎明明白白地标着WC是极普遍的现象。编者答复:  @老牛,关于WC,我也注意到,在英语国家及西欧国家,是不用的,说了他们也听不懂,但在欧洲中、东部非英语国家,倒是用的,不明何因。徐致丰:  伯钧善说戏话,本篇中的“张木匠”是伯钧杜撰的。其实,W.C是water closet的缩写,是抽水马桶的意思。欧美国家认为W.C的表达方式粗俗(相当于国内厕所门口标明“大便处”、“小便处”),而toilet显得文雅。我们在农场时,厕所简易,透风漏雨,臭气熏天。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提倡厕所革命,讲究厕所文化,连农村都建起公共厕所,火烧屁股的趣事不会再有了。作者答复:  致丰兄:刚到白亭突击排,您是我们排长,在您们老高三身上,我学到许多。黄山英语也是老高三教的,是洋泾浜英语的持续,小时候在做游戏时也说洋泾浜英语,暂停叫“奥斯凉开”,最后叫“腊斯克”,汽水叫“沙特”,加了冰淇淋的叫“冰淇淋沙特”。“张木匠”是我虚构的,该叫“毛木匠”,哈哈哈哈,祝好! 朱文融:  看到第七集了。一篇篇故事情节曲折蜿蜒,也生动有趣。茶余饭后的消遣!孙震威:  @毛伯钧:我喜欢张木匠,更想你毛伯钧!张庆解:  @毛伯钧:你来赛,中西结合加木匠活,太好笑了,哈哈哈!李宪:  @云飞@毛伯钧《故事新编》7非常风趣,当时在老三届身上学到不少知识。梅鹤:毛师傅的故事很趣逗,经常自己说时不笑,逗得朋友们大笑,很幽默。(选于第七篇《黄山学英语》发布后)杨代藩:  我们离开黄山茶林场几十年了,但我们在那里的经历,正在形成一座思想感情的富矿,其深度,其能量,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毛伯钧回忆中的那些朴素而生动的故事,像这座富矿中挖出的矿石,每一个细节都在闪光,不仅激起回忆,而且激发思索……利用假期学做油条……劈橱当柴烧……跟许鑫生到聂家山采粽叶……很动人。十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梅园:  平淡的文字,流淌着生活,平凡的人生,演绎出精彩。看毛师傅的故事新编,对知青生活的回忆,我没有絲毫的压抑感,觉得轻松愉悦,而且越看越有滋味。其实一切的云淡风轻都源于毛师傅的乐观和自信,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和随遇而安的性格,不仅书写了自己旳美好人生,还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和希望。故事告一段落了,但我却意犹未尽。徐致丰:看完伯钧的八集新编故事,仿佛重回一次黄山。伯钧回上海分配在公交系统,退休后承包曹阳路公交三汽公司食堂多年。伯钧人缘好,又是热心人,每年多次组织十连农友到承包的食堂聚会叙旧,那里成了黄山人的客厅。十连各届农友能常聚不散,伯钧功不可没。黄山不老,友情长存!李宪:  毛师傅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我们这一代知青的经历终身受用,回忆往事,记忆犹新。故事笔调朴素,平静中有感情,又能庄谐兼顾,令阅者回味感慨。特别感谢云飞大哥润色,很佩服。猫爸爸:  八篇故事,一段人生经历,生动真切,令人感慨。毛师傅写得好,王老师锦上添花。让我分享了那个年代的艰辛,情趣和快乐,谢谢!张庆解:@云飞 @毛伯钧 :毛师傅故事新编己收藏。值得我们这一代永久的回味!谢谢两位老师的辛勤耕耘。戴敏珍:  @王云飞老师,早上好!毛师傅的故事,写的都是平时、平常事,经过你的润笔,给大家在这非常时期曾添乐趣,添加人气。给你和毛师傅点赞。邱美芳:谢谢伯钧的大作和王老师的润笔,已收藏了,闲时可拿出来看看,回忆农场的生活。乔凤珠:王老师、毛师傅的《毛师傅故事新编(8)》看完了,你们写的生动,我们看的有劲,身临其境的亲切,总不磨灭的回忆,给你们二位点一个大大的赞!阳光闲人:  诚诚的阅读,默默的欣赏,靜静的回味,都从那个年代走过来,感触颇深,好文共赏之!章利胜:毛哥,写得太好了,人生经历,看是平凡又不平凡。张波:小故事生动有趣,时代的缩影。英明张:喜读毛师傅故事新编,第八篇完满收官。连载叙说自己的故事,一生中留下点印记,是自我总结和加勉,值得点赞!余德昌、王金贵、杨国庆、朱凤仙、蒋振宇、马伟民、康怀恩等等:  毛伯钧、云飞老师的故事新编赞!(选于第八篇《公交车趣事》发布后)作者感言:云飞兄:您好!我是凭记忆,写了一些知青的往事。在兄的编辑与润色中,毛师傅故事新编,编排有序,通顺易懂,情趣增加。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看了上面读者留言,非常感动!我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时光荏苒,岁月沧桑,现在步入老年,回忆往事,品味人生,与各位共享、共勉,也是我的乐趣之一。非常感谢所有为毛师傅故事留下美言、热情点赞的朋友们,谢谢你们!!毛师傅故事新编 详细目录(点击标题阅读) 第一篇 食堂毛师傅 一、我到茶林场 二、烹饪显绝活 三、学习炸油条 四、淘米有技巧 五、巧解无柴难 六、焦碱掩馊酸第二篇 知青农友们 一、劳动最光荣 1)长字头干出来的 2)专注健康会偷懒 3)外国礼拜及时雨 二、知识是优势 1)节日食物与季节 2)义务理发巧做人 3)读书多少与打架 三、谋利为大家 1)轧米卖糠许鑫生 2)养猪卖肉谭振德 四、生活面面观 1)知青恋爱有趣事 2)解解厌气恶作剧 3)水库洗澡生悲剧第三篇 农场老职工 一、豆腐、辣椒酱 二、压缩饼干 三、黄狗和下蛋鸡 四、姚文元的入党介绍人第四篇 黄山金钱豹 一、首次游黄山 二、登顶天都峰 三、夕阳迎客松 四、美哉大黄山 五、惊魂金钱豹 六、再说金钱豹 第五篇 巧遇四不像 一、黎明见鬼火 二、上山采粽叶 三、八连水电站 四、巧遇四不像 五、粽子蘸蜂蜜 六、端午节小结第六篇 菜泡饭印象 一、龙虾菜泡饭 二、知青菜泡饭 三、中秋菜泡饭 四、精神菜泡饭 1)物以稀为贵 2)比较就会变 3)螺丝钉之歌第七篇 黄山学英语 一、中英混合语 二、法艾阿艾斯 三、学以致用了 四、WC 的溯源 五、张木匠发明 六、福祸顷刻间第八篇 公交车趣事 一、享受一个月 二、看书装样子 三、铁板新村站 四、放屁路到了 五、绝招加工资撰文/毛伯钧编辑/王云飞附注:

(0)

相关推荐

  • 没有朋友,一个人旅行是什么感受?

    我69年的,已经退休六年了,最喜欢的就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背着行囊去旅游. 我朋友不多,有时候想拉他们一起旅行,他们大都以工作.生活太忙为借口推辞了. 今年5月底,我一个人去 ...

  • 韩文政|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韩文政(青海)主播|清淡如菊 点击以上音频聆听 最美好的光景里遇见了你 在湟水河畔 在你含情脉脉的目光里 我们正值芳华 为了追逐那个遥远的梦 ...

  • 建军节,《农友歌》送上祝福!

    建军节,《农友歌》送上祝福!

  • 毛师傅故事新编(1)

    编者按 本文作者毛伯钧先生是上海70届知青,50后,是原上海黄山茶林场十连知青的热心人.多年来,他一直积极组织知青农友聚会活动,热情地为大家服务,还多次做东,举办知青茶话会.聚餐会,并多次筹划.组织朋 ...

  • 毛师傅故事新编(2)

    第二篇 知青农友们 黄山茶林场地处皖南山区,峰恋叠嶂,云雾缭绕.其前身是隶属安徽省公安厅的劳改农场,1965年移交给上海市管理,改为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成为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农场.1968年大批风华 ...

  • 毛师傅故事新编(3)

    第三篇 农场老职工 在我1971年到黄山茶林场十连务农的几年里,十连二百多名员工,主要是1968年来的66.67届中学生,一般统称"老三届":其次是1971年及以后来的70.72. ...

  • 毛师傅故事新编(4)

    第四篇 黄山金钱豹 当年上山下乡在黄山茶林场,相对于其他农场或山村来说,如果有什么优势的话,那就是地理位置毗邻世界闻名的黄山.按照今日大黄山的概念,则位于黄山东麓的茶林场就是其中一部分,既是黄山的东大 ...

  • 毛师傅故事新编(5)

    第五篇 巧遇四不像 黄山是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之地,我在茶林场四年多,经常在林间山路看到一些野生动物,其中最为珍稀的要数1974年在聂家山巧遇的"四不像".事情要从那年端午节前一天 ...

  • 毛师傅故事新编(6)

    第六篇 菜泡饭印象 菜泡饭是一款传统小吃,在江南地区较为流行. 经济困难时期,江南地区普通人家剩余饭菜,到了下一顿,有的是连饭带菜加水,混合煮成一锅菜泡饭.不仅物尽其用,而且烧得好的,也不乏美味.随之 ...

  • 毛师傅故事新编(7)

    第七篇 黄山学英语我是70届初中生,1966年文革开始时是小学五年级.拜时势所赐,在小学.中学里没学过多少文化,基本半文盲.1971年分配到上海市黄山茶林场,说是知识青年,其实是高抬了,"知 ...

  • 毛师傅故事新编(8)

    第八篇 公交车趣事 我在1976年3月离开黄山茶林场,结束了四年零三个月的农场生涯,上调回城,到上海市公交公司汽车二场工作,从售票员做起.今天就讲讲售票员眼中看到的一些小故事. 一.享受一个月 我在公 ...

  • 毛师傅故事新编(9)

    第九篇 公交趣事续 上一篇说到我在1976年3月从黄山茶林场上调到上海市公交汽车二场工作,在公交车售票员岗位上经历的或听闻的一些趣事,本篇继续. 一.候补忙与闲 我在公交二场第一份工作是在八车队当售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