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杂谈:怀八卦之心,看《呼兰河传》

因作者,看《呼兰河传》
以前觉得自己挺清高的,离八卦之流有点距离,不“八”到新、奇、特,本人概不入耳。可是,八卦之心人皆有之,真能彻底不“八”也是一件登天难事。就比如说我看《呼兰河传》,若不是前些时候电影发行方为了票房而热炒,我也根本没兴趣的,至于作者萧红其人,我更是连一丝丝了解也不曾有过。
当她的各种事迹遍布网络,连主流媒体都不遗余力地凑热闹,我的“八”心也开始躁起来。当然,没有立即跟“八”,因为还是要保持点小矜持,以证明本人不是很“八”。或者说,即便“八”,也要“八”得雅致一些,有调调一些。
好了,转一百八十多道弯,还是要开“八”,我就不再转了,开始正式“八”。因人而书,我看过《阿加莎·克里斯蒂传》、《香奈尔传》、《杰克韦尔奇传》,当然这些人也有点谁都不挨着谁。但是,至少还是在其领域里,我的偶像级人物,而非“八”的对象。如今看《呼兰河传》,起因真的是“八”的可以,而且还有点学术味道。
为了给自己的“八”找理由,我也是蛮拼的,都提到学术层次上去了。但是,我必须说有这个因素,要不就显得我不诚实了。看某主流媒体刊载文章,把萧女士的过往追寻了一番,诸如文字功底描述清淡,情感纠葛密集深入。于是,我的“八”心就滚滚而来,汹涌澎湃,这女人好有趣,总是爱了一个就私奔,奔过之后就造人,造的人还没出来就又爱人别人,然后揣着张三的孩子跟李四私奔。我嘞个去,这是“八”到没朋友的角色嘛!
于是,知其人必知其文,作为一个作家,她的文字中一定有她自己。四处搜罗消息之后,晓得《呼兰河传》是她半童年自传形式,便迫不及待起来。
读的过程有点勉强,因为并没有感受到如炒作中描述的那般优秀的文字(个人看法,萧粉砖头不要太大地拍)。我想,正是那种期望值高,失望值高的感受吧,被炒之后我的期待也吊得高高儿的,读起来便有太多期许,也容易感受不到希望的满足。
整部书叙事蛮干净,对于童年时期的描写细致,但若说这文字有怎样的文采,本人才疏学浅,真心没看出来。
不过,读这本书之后,我对于她之后的人生,反而更加清晰起来,对于她那样的爱情奔波,最终情枯爱涸也是多了一份理解。
这是一个极其缺爱的女人,从童年时起,她生命中对于爱的渴求,就极少得到响应。在她的书中,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情,都是缺失的。只有爷爷的照顾,爷爷的包容,才是她干燥生命里的一溪小流。而这样的同性忽视,异性排斥,只在苍老的异性那里得到一点点补偿,并不能让她感受到安全,反而是极其的惶恐,极其的不安。
而她生活的氛围,也是充斥着各种的不安全,粉房的穷困,磨房人的妻死儿傻,所有一切都让她感受着情感的苍白。身边的一切,让童年的小女孩感受着人与人的淡漠,特别是小童养媳的死,更让她对于情与爱既想又怕。婚姻,爱情,好像没有一场是有好结局的,都是拼得鱼也死了,网却还在那里挥呀挥,不知下一条捕得怎样的可怜鱼儿。
这种情感学习的过程,给萧女士带来的心理阴影面积就不是一般学历的人能够求得的。她对于爱的渴求,是难以用一场来满足的。于是,她有了一场又一场爱情,一次又一次孕育。大家不难看出,她为爱而狂,也为爱而疯,为爱可以做常人所不能。这不是简单的爱情故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情感心理有问题的人,是怎样的惶恐不安。
她需要用爱不停地浇灌自己,一旦不热烈了,不燃烧了,她就会立即投入下一场烈焰之中,最终将自己燃尽。
在蔼理士的《性心理学》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身心上总有几分病态或变态,从而出现各种性态度不同的“性类型”。这类放荡类型的女人,大抵在发动的年龄会呈现出来,精神病变有这种先天的障碍作基础,都会有后天的条件起作用。
他在书中还讲道:“母道”对于子女的影响,提到“性情绪的遗传”和“性提早”出现的“问题儿童”。性的早熟,性的放纵,对性没有道德制裁,对需要没有理智抑制,是不称职“母道”的恶劣影响。
当然,未见其人不能乱下定义,只是通过她的童年,与流传下来的情感轨迹,我们不妨做一下分析。对于当下的人我们会多一些理解,对于这样的情感似乎随意,但又次次投入全部身心的人,我们不该仅只是评论,更应该思考如何理解她们,帮助她们。若是身边有这样的人,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她们,如何去推动她们的改善。对于有这样问题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亲人的爱护,道德的约束,更重要的是及时的就医和心理辅导。
当然,如果我们在孩子的童年,就能够加强对于他们的情感关爱,提供正确的性教育,后面的事也就会发生的少了。
高级企业培训师
资深职业辅导师
职业规划咨询顾问
情感专家
资深媒体评论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