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大师带你游茶山寻名茶系列之①
— 大师带你游茶山寻名茶① —
安溪有12座名山,有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梅占、大叶乌龙6大名茶,但是在铁观音的盛誉之下,大众对于安溪其它的名茶知之甚少。它们生长在哪里?外形特征是什么?滋味又如何?
这次,“说茶”带领大家深入安溪的茶山之中,寻找安溪六大名茶的发源地。我们还特别邀请了4位安溪铁观音大师李金登、王清海、刘金龙、刘协宗,与我们一同边走边说边寻茶。
本期节目由李金登大师带领我们探访两座名山、两种名茶。
马尖山上寻毛蟹
马尖山海拔1030米,地处大坪乡,是毛蟹的发源地。
如果将大坪的山脉看成一匹马,马头上最高的位置就是马尖山。由于海拔高,马尖山的生态非常好,终年云雾缭绕,山谷间蕴藏丰富水汽,所以夏天到山上来空气很清凉。
每年春夏之交是盛花时节,此时登高远眺,群山逶迤,山间大红的杜鹃花花团锦簇,云霞灿烂、千姿百态、色彩丰富。马尖山的四月,正是杜鹃盛开,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满山杜鹃花热情绽放,含笑山野,吸引了许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到此观光采风。
毛蟹的主产区是安溪的大坪乡。据当地老人介绍,清朝光绪年间,一对叫高坑的夫妇发现墙壁上长了一棵茶树,他们将茶树移植到茶园里细心照料。之后他们将这棵茶树进行采摘制茶,请了乡里邻里来泡茶,大家觉得这种茶的味道十分不错,又会爬墙又有很多茸毛,于是便起了毛蟹这个名字。至此,毛蟹在大坪乡扎根下来。
毛蟹是一种生长迅速、长相和铁观音不一样的茶叶——头大尾尖,多白色茸毛,叶张圆小,锯齿深、密、锐,而且向下钩,外形就像大坪大坝溪里的毛蟹。叶厚质脆,芽梢肥壮,制作时,与铁观音的半发酵程度不同,只需轻发酵,便可清香扑鼻。
毛蟹的产量高,是安溪茶量较多的品种之一。安溪乌龙茶大量出口,以毛蟹为主的色种茶占到70%以上。据了解,毛蟹在色种茶拼配中主要起调香、中和水的作用。
湖尾山上透天香
“未尝清甘味,先闻透天香”是黄金桂的特征。
黄金桂是以黄旦品种茶树嫩梢制成的乌龙茶,叶为椭圆形,先端梭小,叶片薄,发芽率高,芽头密,嫩芽黄绿,毫少。
按李金登的话来说:最好的黄金桂就是要有 “鸡舌”一样的叶子,香气似桂花香。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茶树品种和制作工艺的特色,黄金桂形成了独特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一早二奇”上。
“一早”,即萌芽、采制、上市早。黄金桂一般为4月中旬采制,比一般品种早10余天,比铁观音早近20天。“二奇”,即外形“黄、匀、细”,内质“香、奇、鲜”。
黄金桂的发源有两个传说。
传说一:清咸丰年间(1850-1860),安溪罗岩茶农魏珍,到福洋探亲,回来路过北溪天边岭时,看到路边石缝间长着两株花开得引人注目的奇异茶树。便折下枝条带回家植于盆中,并压条繁殖,精心培育后单独采制,敬请邻居品尝。众人见此茶未揭杯盖已奇香扑鼻,遂盛赞为“透天香”。在众口相商之后,即取茶水金黄清淡命名为“黄棪”,并流传至今。
传说二:相传清咸丰十年(1860年)安溪县罗岩灶坑(今虎邱镇美庄村),有位青年名叫林梓琴,娶西坪珠洋村一位名叫王淡的女子为妻。新婚后一个月,新娘子回到娘家,当地风俗称为“对月”。“对月”后返回夫家时,娘家要有一件“带青”礼物让新娘子带回栽种,以祝愿她像青苗一样“落地生根”,早日生儿育女,繁衍子孙。王淡回家后将茶苗种在屋子前面的埕角。夫妻两人每日悉心照料,两年后长得枝叶茂盛。奇怪的是,茶树清明时节刚过就芽叶长成,比当地其他茶树大约早一个季节。炒制时,房间里飘荡着阵阵清香。制好冲泡,茶水颜色淡黄,奇香扑鼻;入口一品,奇香似“桂”,甘鲜醇厚,舌底生津,余韵无穷。梓琴夫妻发现这茶奇特,就大量繁衍栽培,邻居也争相移植。并因这茶是王淡传来的,因为茶汤金黄,闽南话“王”与“黄”,“淡”与“棪”语音相近,就把这些茶称为“黄棪茶”。
黄金桂的发源地在海拔1045米的湖尾山,地处虎邱镇。
很多人把黄金桂种在湖尾山的山地上面,吸收这里岩石的有机物,这样种出来的黄金桂很黄又很细,内含物高、香气霸道,带有湖尾山的“石头韵”。
看似娇软柔弱的黄金桂有着逼人的香气,听起来横行霸道的毛蟹却有着最温和的性子,每座茶山都有自己独特的姿态与特点,我们期待与下一座茶山的相遇。
我猜你还想看
撰文 / 张 倩
摄像 / 汪 阳
编导 / 张 倩
编辑 / 张 倩
责编 / 余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