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民:自强(语文老师高考下水作文之二)

自 强

——也说东坡之人生突围

文/王新民

何为“强”?何以“强”?

伟大领袖毛泽东之于“体育之效”的论述(1917年4月《新青年·体育之研究》),极富富启示意义。

“自强”,是谓无论先天境况何如,经由自身努力,一个人现状很“强”。而途径,大概有二。

其一,认识上,一体辩证之眼光。

“强”和“弱”,它们是矛盾之存在,对立、统一。同时,它们又互为条件与结果,联系、发展。明乎此,“自强”者,总能以强为强,或由弱而强。

其二,行动间,集合儒道之精神。

所谓“儒”,系言自强者矢志不渝,义无反顾,孜孜焉惟自强不息是求。所谓“道”,乃云自强者乐观、通达。所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儒”如孔子、孟子,“道”若老子、庄子,皆出得圣贤之大境界也。

个人以为,我等凡人还是二者兼顾(当然,能够一主一从已不错)吧,为的是不偏颇,“致中和”。于是,想说一说苏子的人生突围。

人难免因遭遇困境而弱小。当理想与现实巨大反差,不少人内心极度失落,精神围剿油然而生。然,“自强”者总能突破人生围困。

例如东坡。

我不赞成给子瞻简单地贴上“旷达”“超然”一类标签,其实他并不很老庄、佛系的。苏子一生并未退隐,也未真正“归田”。诚如李泽厚先生所言,苏子的退避“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赤壁赋》中,之于人生的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超脱,都在一定程度和意义上表现了这一点。无论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问”,还是“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答”,都是与其人生空漠、无所寄托深刻地联系于一体: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而反戏谑。这一切,使得苏轼奉儒而出入佛老。东坡能冲破包围,变“小我”为“大我”,化“短瞬”成“永恒”,正是由于其骨子里立体而又有主次地集合着儒、道、佛诸基因——这是一个多么艰苦而又豁达的“自强”者:!

与柳宗元的刚峭不同,与陶渊明的恬静有异,苏轼是迂回而有致的。他分明就是一棵站在山顶的树——站在山顶,风过处,谦逊地低头;然而,云,却在脚下!

不禁感慨:

以此“自强”,“天之诱我以至于强”,“实”可知也!

(作者系通州中学语文老师。)

附:题目(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疑问,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卑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