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曙华:青花画出心中盛景
景德镇是一座安静的、被山林环绕的城市。在这个世界陶瓷业的麦加圣地,年过六十的杨曙华钟情于山水陶瓷画,特别是雪景和青花山水,以“外意造化,中得心源”的独到,创作出一种不流于纯粹形式的美。
无论创作釉上彩还是釉下彩,杨曙华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善于用中国画笔墨的气韵去表现作品,画面生动灵秀。
画兴于习,画至于静
景德镇的气质来自于景德镇的手艺人,他们和他们的作品构筑出每个人心里的景德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杨曙华的画作更加深了这样的气质。
十几岁初出茅庐,从国画到青花,他画了40多年,从未间断。
“画至神秘处,必有静气。盖扫尽纵横余习,无斧凿痕,方于纸墨间静气凝结。静气今人所不讲也,画至于静,其登峰矣乎”。这正是解读杨曙华作品最好的注脚。
杨曙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景德镇市书协副主席。
30岁后,杨曙华的主要时间都放在陶瓷山水画上,练习传统画法,也吸收现代的笔墨韵味。几年间的创作与积累,他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杨曙华的线条墨色圆润洁净,处处有力,又处处流动。而杨曙华的青花山水,又是一片安静与安和的景象。这样的观赏,先在人心,然后才在笔下。所以一样的山水,画出了不一样的滋味。相对于今天光怪陆离的绘画观念和形式,杨曙华显得老派了许多。这或许是一种含蓄的坚持,一种从容的自由。
1982年,杨曙华才调到景德镇市园林局做美工,主要工作是为花卉展、盆景展等画海报,关注到陶瓷工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杨曙华说,尽管陶瓷与绘画的格调、技法、立意是相通的,但陶瓷有自己的语言,要寻求两者平衡。
“有些外地画家刚开始在陶瓷上作画,过于追求笔墨韵味的意境,事实上在陶瓷上作画不能完全套用宣纸绘画的方法。比如蘸着青花颜料在泥坯上一笔过去,哪怕有一根笔毫发叉,坯上都会带痕迹。而宣纸无非就是枯笔、湿笔的区别,感觉太干可以用水晕开,感觉不够可以补一笔,但在陶瓷上就不行。尤其是瓶子之类的器物,画面的组织关系、构图语言也与画纸不同,它是可以转着看的,一幅山水你可能找不到起点和终点。”
杨曙华说景德镇是一所学以致用的陶瓷院校。很多老先生待了一辈子,积累了很多工艺技巧,在实践中自己也会有新的心得与成绩。“到现在,我也没有停止学习。”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江西是杨曙华的故乡,皖南的景致据说与江西有相通之处,杨曙华便用云雾迷离、水流汨汨,营造出真实的江南。
杨曙华说,在创作作品的时候,起笔定了,表现形式基本就定了,所以有一个清晰的构思很重要,再在之后的绘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然后就是陶瓷的“烧窑”工作,烧制没有问题,作品才算完整。
絮雪景青花瓷
“这些年一直在创作,总还是有一些较为满意的作品。这件雪景青花瓷,器型比较柔和、饱满、圆润、厚重,这就决定了它的美感。以雪景来装饰这件器皿,来自于儿时的情结,现在的景德镇不太容易看到雪了。”
江西的冬天,有时会下一晚上的大雪,白天起来,整个世界一片白茫茫,总能让杨曙华兴奋不已。树枝上积压的雪花,溪水边上雪地与水面的映衬与反差,放眼望去都是如诗如画的洁白与静谧,这样的景象一直留在他的脑海里面。
心目中银色雪景,就在自己的笔下照进了现实。
“用青花画雪景,也算是我的首创了。”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杨曙华从艺几十年悟出的创作道理。“
'外师造化’就是要从现实生活当中观察捕捉所表现的形象,'中得心源’就是捕捉形象以后通过内心的升华再重新表现,用自己的形式、自己的艺术语言去创作。”
无论创作釉上彩还是釉下彩,追求严谨的艺术风格是一个陶瓷艺术家必备的态度。杨曙华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善于用中国画笔墨意趣表现作品,一点一画、一涂一抹都严谨、细腻而丰富。
杨曙华希望能潜心做出更多的好作品,“正如我的一位老师所讲,自己酿的酒,能自醉,也能醉人。”等到天时地利人和,他将在景德镇举办一次个人展览,为喜爱陶瓷的人酿一杯清和的甜酒。
文|李程莹 图|杨曙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