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旭兵:五十六颗板栗/精准扶贫手记

五十六颗板栗

精准扶贫手记

戴旭兵

我家的书桌上,摆着一包野生板栗,大大小小五十六颗。我舍不得吃,把它们整齐地排放在一起,一颗一颗地细细打量。在我深情的眼光里,它们好似五十六个可爱的小精灵,跳动着,把我的思绪带到了荷香桥镇聂家村。

聂家村是我们单位的扶贫点,聂家村三组是荷香桥镇原树竹乡最偏远的地方。这些年,通过扶贫与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搞好了电网改造,硬化了村道,修建了通组通院落的公路与自来水,村民群众过上了小康生活。但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还有一些贫困户,家底薄,日子穷,与小康生活相差甚远。阳范堂就是其中一户。

阳范堂是我的三个联系户之一, 77岁了,老伴去世十几年,有一个42岁的智障儿子,冬天经常赤脚走四方,吓得村里的小孩子都不敢上学。他家三间土木结构的住房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右侧土砖墙体开裂倾斜,冷风直灌屋内。我第一次去他家里走访时,房檐下挂着的几串包谷摇摇欲坠,仿佛随时会随房子的摇晃掉下来。我说老阳你家的房子太破了。老阳苦笑了一下,凄凉地说:“住着这房子,做梦总想着盖新房子,也不知哪辈子才能盖起!”我把写有电话号码的结对联系卡交给他,安慰他说,日子会好起来的。嘴里安慰他,心却沉甸甸的。当我把带着体温的300元钱交到他手里时,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体会到了“杯水车薪”的含义。

从阳老家走访出来,我的鼻子酸酸的,眼睛也有点潮湿,我真为他家担心。那以后,每当天气预报说有中到大雨时,我就给老阳打电话,生怕那几个土砖塌下来了。

阳老年老体弱,儿子又是智障,家里没劳力,田里的耕作总是赶不上季节。6月13日我去他家时,人家的中稻早已蒔了半个月,而他俩正在扯别人剩下的秧苗,我当时还以为是用来喂鱼呢。我问为老阳为什么这时候才莳田,老阳叹了口气,说他们育不出秧,只能等别人莳完了讨点剩秧苗莳到自家田里去。“我爷崽俩这一辈子,只怕翻不起身来了。”他说这话时,情绪十分低落。我想,要想让老阳一家脱贫,首先得树立起他的信心。工间休息时,对照精准脱贫“五个一批”,我同老阳在田埂上商量脱贫计划,鼓励他发展产业选油茶种植,他终于变灰心为决心,燃起了希望之火。

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积极为他争取社会保障与危房改造等。我和村干部热心寻找他儿子的智障证据,在残联工作人员调查核实后,定为二级残疾,每月领260元补贴。第二次到时他家时,父子俩精神状态好多了,人也勤奋了,农闲时帮院子的人干些粗活、体力活,只要天气好,每天可挣个几十元。

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阳老家D级危房鉴定出来了,并纳入了2016年的项目。政府投资33750元,为他家招标建新房。老阳乐坏了,逢人就说党的扶贫政策好,扶贫工作队好。建新房本来不要他操心,但他闲不住,帮工程队担这挑那,期盼早日住上新房。为了解决拆危房、接水电的开支,我们又争取民政部门资助了他一千元,感动得他“感谢政府感谢政府”说过不停。

2016年12月4日,星期天,浓雾还没有散去,我们单位结对帮扶人早早带上干粮,驱车前往荷香桥镇聂家村。我顺便为我的结对户捎上了四斤苹果,独自来到老阳家里。老阳拉着我的手,眉飞色舞地介绍着他家的变化。听说产业脱贫搞得好,政府要奖励每户1000元了,他对党和政府的政策赞不绝口,对我谢个不停,并从灶上的炕箩里拿出两样宝贝要送给我,一样是收藏了很久的几十个干柿饼,一样是昨天特意在山上采摘的野板栗。我不肯收他的礼物,告诉他我们有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他见我再三推辞,生气了,说:“你帮了我这么大的忙,连茶都没喝一口,这不值钱的东西也不肯收下,是看不起我。”我说:“您脱贫是帮了我的大忙,如果这个脱贫合同没完成,我没法向组织交待,我得感谢您呢”

最后,他硬是把这包板栗塞进了我的口袋。


【作者简介】戴旭兵,隆回县政协委员、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感恩作者授权  绿 汀 文 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