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评价林徽因:大家聚会时,只要她来了,就没别人发言的时候
在胡适的眼中林徽因是一代才女,在张幼仪的眼中林徽因是自由的象征,沈从文甚至觉得她“绝顶聪明”,卞之琳还大赞她有“诗人的气质”,就连总是看她不爽的冰心都称她“美丽有才气”......不过在一个人的心中,林徽因再也洗不白了,这个人就是张充和。
张充和出生于1914年,祖父是两广总督张树声,父亲是提倡新式教育的教育家张冀牖,不过她因为从小被过继给了二房,所以一直在养祖母的膝下听从教诲,但是养祖母并没有懈怠她的教育问题,还花重金请了不少名士来教导她,同时家中对她极度溺爱,她聪敏好学又幸福百倍,比之什么林徽因更胜一筹。
1930年她回到父亲的身边,父亲也没有因为多年不养育她而疏远她,她的衣食住行与其她的几个姐妹没有任何区别,同时还在父亲创办的女校就读,除了最开始学的国学,现在又是接触了不少新思想,最厉害的是1933年她数学零分,但是依然被北大破格录取,你问为什么?那当然是因为她才学出众。
在上大学期间,她疯狂迷恋上了戏曲,并将戏曲宣传当做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同时她在诗文小品上的才华也渐渐显露,1937年随着三姐的丈夫沈从文去往了昆明和重庆,并在那里工作,于是她有幸接触到了很多的大家,当时的那些风流人物,比如说朱自清,比如说沈尹默,同时当然也有林徽因和梁思成。
但她对林徽因并没有什么好感,她说林徽因:“她爱说话,永远是众人的中心,只要有她在,大家就得都听她的,没有别人说话的时候。”以婉转的语句表达林徽因喜欢当众卖弄,而且很喜欢做中心被人注视,同时又很霸道,有点文人相轻的意思。这种不喜欢,在见到陆小曼的时候发展到了顶峰。
1945年抗战结束之后,张充和回到了故乡,因为各种原因见到了当时的陆小曼。陆小曼在1930年失去徐志摩之后,就一直很颓废,整日抽着大烟吞云吐雾,身边还有一个不清不楚的翁瑞午,起初她也对她印象不好,但是在了解过陆小曼的字画后,她真的是彻底改观。
陆小曼字画清丽脱俗,婉转风流,太对她胃口了,她们一见如故。而且陆小曼戏剧和昆曲都很厉害,张充和还是在对戏曲做深入研究的时候,怎么没能不对同好报以善意呢?那时候她们经常在一起聊这些事情,两个人都很快活,以至于后来她对陆小曼的印象是:“她人很温雅,话不多,也会唱曲,一笔山水花鸟画,画得很像样子……”
于是所谓的才女林徽因在张充和这里简直是大打折扣,她们这些民国的名媛谁不会做几首诗呢?林徽因的诗文其实并不见突出,被称为“诗人”有夸大的嫌疑;而她的书画就更不用谈了,相比较于陆小曼的,简直就是稚拙;甚至后来她沉迷于中国建筑,于诗文字画方面,不过是新时代名媛的一点技能,并不见精深,哪里还算得上是所谓才女?所以张充和是不认林徽因才女这个称号的,说“众人喜欢她,我未必喜欢”。
再加之林徽因其实在爱情上多有污点,尤其是和徐志摩这一件事,徐志摩为了她抛妻弃子,但是林徽因转头就搭上了梁思成,然而徐志摩一出现两人又在泰戈尔眼底眉来眼去,最后徐志摩身死海哥她有那么一点点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张充和对待爱情与之截然相反,她是“宁缺毋滥”的那种典型。
张充和身边不乏追求者,比如说卞之琳,还为她写《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张充和也不为所动,及至1947年她33岁了也还是个单身女人,不过也就是9月份的时候她认识了傅汉思,才将自己的婚姻伴侣定下来,然后两人白头偕老。
所以林徽因在张充和这里注定是不受欢迎的,前面种种的证据,都能在1948年她和旅美作家苏炜共同所写的书《天涯晚笛》中找到,而她对陆小曼的欣赏在这本书中也一目了然。但对于整个时代而言,张充和的其实不那么重要,她们都是当时的夜空里最璀璨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