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这一招已失传,几乎无人能练,现代人只能做个样子

据说,杨露禅从陈家沟学会了太极拳,被聘请到王府教拳,由于杨露禅所练太极拳架子较低,经常贴地而行,王公贵族吃不了这个苦,于是杨露禅将难度较大的太极拳改为架子较高且舒展大方的太极拳,形成后来的杨氏太极拳。其实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招式确实已经失传,庇身捶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庇身捶?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讲解此式的时候说:何谓庇身捶?以捶护其身。何谓披身捶?以两手从中间平分披下,叉名撇身锤。何言乎尔?以回折其身名之。此势上承金刚捣碓,以右手领右脚,手向下行,右脚向东开一大步,身即随步涉下泛起来,身撇住(即折腰之谓),头回视左脚趾、右乳,向前向后各一半。身微弯,身虽斜而中气要直。右脚尖向东北,右膝里合,左脚钩住趾,向东北,眼注于此。

陈发科先生的庇身捶

就是说庇身捶是用捶、臂、肘、肩等保护自己不被直接攻击到的式子,这与现代搏击中用来防护部位是一样的,只是这个防护动作偏低,基本上属于即将倒地时的防护动作。其身法为:当右足开步,右肩向下,腰得弯且弯,能弯尽管弯。肩尽量低到膝以下,即使不能低至膝下,与膝平亦可。其手法为:右脚开步时,右手即由上而下转向右侧,微向后二三分,倒转绕到前头,手背朝上,捋捶落额上,以防头部被击中左手亦自上而下,叉在腰处,大拇指在腰后依住腰,其余四指叉腰前,这样可以借助于腰部的力量。右肘弯曲,肘尖向前与右肘弯合住劲,右手与左手合,右肘与左肘合,项往后扭,头往上提,胸含住,腿根不可挟,裆要开圆。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周身一齐合到一块儿,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肩臂以下全凭心之灵明顾之。左足与右足合住趾,亦向东北蹬紧。裆愈要圆而虚灵,以备转关敏捷膝以下皆死煞,故全凭腰与裆转动

上图为陈发科先生晚年演练的庇身捶动作,弓蹬步做得很标准,腰裆劲沉的非常好,两大腿的裤纹路显示出缠法很到位,右手与臂的缠法很大,且肩依然是松的。练拳过程中能做到这样,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才可以。但陈发科先生的庇身捶并不是像他族叔陈鑫先生所描述的那样低可以说在陈发科时期,庇身捶已经失传了

庇身捶的用法

正如陈鑫所说庇身捶是“以捶护其身”用的,并且:上半身在下,顶精中气愈不可失,裆与腰下去,脚要用力踏地,同其根基。身法越近下越好,右肩儿欲依着地面,只有七寸高。如敌人在前面捺住吾头,将右足入在敌人裆里面,右肩依着敌人小腹,用肩力往上一挑(去声),敌即飞起跌下。

可见庇身捶不仅可以防守,不让对方攻击到头部,还可以同时反击对方,属于攻防合一的动作。其方法就是在对方从前面来按我方脑袋的时候,我方的身法要放的非常低,右肩几乎贴近地面,右脚跨在对方的裆里右肩紧贴对方的腹部,然后以肩奋力向上挑,可以将对方挑出去,这是一种用法。假如又有人从后方袭来,将近吾身,身即住后稍退少许,右肩转过精来,右胳膊屈住,右手捋捶向敌小腹上猛伸胳膊,以捶击之。庇身捶,以捶卫身,以捶击人,这是另外一种用法。当然在用的时候,可以同时用这两种方法,会更省力些。而洪式太极拳的庇身捶,除了陈鑫所讲的右侧的用法,左侧的肩、胯,同样可以用来靠、打。下图为洪均生先生的庇身捶,但洪均生先生也没做到陈鑫的练法。

庇身捶为什么失传了?

按照陈鑫先生的描述:庇身捶,“足后先将右足开一大步,约有一尺四五寸宽,然后再将右肩狠往下下,右肩从右膝盖下过去,方为合式。此所谓七寸靠,甚难甚难,今则未有能者”。

可见,在陈鑫先生事情,庇身捶的这个动作就已经没有人能做出来的了,也就是说,庇身捶不是陈发科先生时期失传了,而是陈鑫先生时期就失传了。更早什么时候没有人能练这个动作,就很难知道了。庇身捶之所以失传,与庇身捶极低的用法有关:肩头下去,离地仅有七寸高,也被称为七寸靠。七寸有多高呢?大概在你脚踝偏上一点点,可以试一下谁可以在步伐宽度有一尺五的时候,可以将肩放在脚踝位置?这个动作,几乎无人能做到,基于这个原因,庇身捶失传了!其实,即使有人能做到,能爆发出多少力量来,或者说有没有效果,也都很难说现在的庇身捶基本上都如下图的练法,拳架都比较高,起不到在被对方“在前面捺住吾头”几乎按到地上的时候,仍能以右肩将对方挑开的作用。庇身捶的用法和练法,即使现代人都知道,但几乎做不到、用不出了,失传也是必然的了。

我在题目中用了“几乎无人能练”,这个“几乎”二字,说明还有极其个别的人可以练。多年前,赵堡太极的刘金全先生在香港表演的时候,曾经做过这个动作,架子极低,肩几乎是贴地的。如下面的动画所示,但他是用扑步的形式做下去的。一般来说,扑步一旦做下去,再想起来,难度要比其以它步法起来大得多,更不用说发力击人了。所以刘先生的这个练法,也只是练法,基本上无法按陈鑫所讲的用法来用。不由地叹一声:庇身捶失传了,很早以前就失传了,现代人也只能做个大概的样子罢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