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学书法,最“坑爹”的4大坑!
首先声明的是,我不是书法专业的人士,所以行文定有偏颇之处。这一点,祈请业内朋友加以无情斧正,决然闻过则喜。另外,这里谈的,都是民间或普通学校、培训班教授入门者的各种问题;专业院校及专业人士的书法教学,并不在讨论之列。
如何执笔
学书法的第一课,往往要教执笔。有些老师有一套教法,如五指执笔、指实掌虚、掌心要容下一个鸡蛋,笔杆要正对鼻尖,距鼻尖一尺左右。要捏得紧,从上面突然一拔,要拔不动等等。这些说道,其实有些几百年前就被人诟病,不知为何还在民间流传。
关于怎么执笔,魏晋人、唐人和现在人完全不同。现在的五指执笔法,是宋代以后才渐渐兴盛起来的。此前都是三指执笔,就像现在拿钢笔、铅笔一样。现在常学习的唐代楷书,都是用三指执笔法写出来的。执笔既无定法,又何来后面那一大套东西?
写经罗汉图执笔法
日僧空海所传唐人执笔法
我在琉璃厂碰上一位老先生,留一部白胡子,很有一番大宗师的气派,见了我就说:“看你一拿笔,就知道你一辈子学不会写字了。”然后说了一大通云山雾罩的理论。这等傲慢,让人很肃然起敬,其实这位是个跑江湖的,琉璃厂尽多。启功先生就说:“怎么方便怎么拿。
使筷子难道还有使筷子法么?”这是真正的明白人。更何况夹豆腐要轻,夹排骨要重,夹面条要绕,夹花生要撮,从没有听说有人总结出一套“用筷法”教给小孩子。
小孩子若吃饭前先背一通用筷法“豆腐夹法,至柔至灵,持一羽而似重,举泰山而若轻。手与菜合,意与神凝。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排骨夹法,用腕沉雄。批节导隙,汤汁沥清。实在夹不上,戳一下也成”,恐怕这辈子吃不成饭了。由此观之,学写字前若先教一套“执笔法”,实在是骗人的玩意儿。不过是喜欢按照书上的执法拿笔,就那样拿;喜欢用拿钢笔铅笔的姿势拿笔,就这样拿好了。
柳公权“心正笔正”之说,那本是劝谏穆宗的“当机说法”,在当时当下有它的实际意义。换句话说,柳公权这句话的意思是“今天我谈的不是练字,谈的是皇上你得干点正经事了”。
不知后世如何取了这层表面意思,教人写字大肆引用。甚至引申为“笔正”,要垂直于纸面像钉子似的,这更是欺人之谈了。“看上去很美”,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起不到半点作用。
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他懂得什么“心正”?启功先生《论书绝句》“心正虚从笔正论,更将心正哄愚人。书碑试问心何在,谀阉谀僧颂禁军”,的是确论。后世蔡京、秦桧、严嵩、康生,书法无不精妙。
如何写笔画
这大概是书法教育中最坑爹的内容。字帖上往往印有一些空心的笔画,里面有如何行笔的路线示意图,它要求中锋行笔,如何起笔,如何藏锋,转折的时候如何上去再下来。看上去很高大上。
上世纪很流行,现在居然还印在一些字帖上。照我说,没有比这个更坑爹的了!
我小时候研究过这些路线图,甚至还诚惶诚恐地照着它写,不敢越雷池一步,可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像。事实上,这种示意图本来就是臆想出来的,大概都是晚清或民国以后的人搞出来的。在宣纸上写大字,或许用得着;临摹原帖,那是半点用都没有的。
坊间所传的各种笔画路线图
【竹帛】纯手工蝉翼
半生熟,抖之如绸,润墨护笔
适合精确点画
▼点图下单
交易担保 墨相文坊 不凐不皱,纸质柔软,不损笔毫,包邮包退 小程序
坊间所传的各种笔画示意图
颜真卿多宝塔碑原碑实际大小
柳公权玄秘塔碑原碑实际大小
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实际大小
汉代隶书实际大小1
汉代隶书实际大小2
列位看官,不妨拿出钱包里的信用卡,用今天字帖上运笔的路线示意图在上面写三个颜柳大楷,或者四个王羲之的《圣教序》(若写两行就是八个!),或三四个汉代的隶书。您觉得能转的开写的下么?事实上,那些同学都只看过今天的字帖,或者今天人临写的字。所以才想当然地认为,唐楷或者“大楷”一定很大(隶书也一定很大)。用这种运笔法,即使能写出字来,也只能叫“清楷”、“民国楷”或“共和楷”,决不是真正的“唐楷”。
如何写间架结构
有些老字帖把原碑上的字按不同的间架结构归类,相似的放在一起,按我说,也是坑爹的一种。现在仍然有字帖在用。当然,把字形总结为天覆式、地载式、上包下、下包上……并没有错误,而且还有助于分类研究字形。
某老字帖的间架结构
为何有这些玄之又玄的执笔法、点画法、间架法,在我外行的眼里看来,大概都是近代书法教育一种刷存在感的行为。举凡不高明的文史专业的论文,不管谈什么问题,开头中国一定要追到孔子,外国一定要追到柏拉图,先写上一大堆有的没的废话,才开始他的实际内容,然后不几页就结束了。
江湖上有句话,叫“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无论算卦、看相、跳大神、卖假药,都适用,正是道破个中玄机。
对于书法也是的,人们的心态往往是:简单的一定不牛,复杂的一定牛。几句话能说明白的一定不牛,叠床架屋、看上去很科学很有层次感的一定牛。凭什么别的学科都一套一套的,唯独俺们书法清汤挂面,明白如水?
这和今天讲颜真卿的“场域”、王羲之的“空间”、赵孟頫的“话语”都是一类东西,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没有其他理由。当世无数等身的著作,堆积如山的论文,其实往往是“假传”的“万卷书”,耗费了多少聪明人的时光!
《历代书法论文选》里收了许多古今书论,里面收了许多书法史上的重要书论文章,当然有些早期的文章也有伪托。
阅读一遍,给我的感觉就是:凡是说得质朴无华的,多半是真的;凡是说得头头是道的,多半是假的。高明的论家,喜欢把问题往简单里讲;拙劣的论家,喜欢把问题往复杂里讲。所以,碰上一个喜欢把书法讲得天花乱坠的,未必是真行家。
能不能见异思迁
很多书法教材常常告诫我们,不要见异思迁。老师常常教了半年,只教一本颜体或柳体、欧体字帖。决不敢旁越一步,因为不止一位前辈说了:见异思迁要不得,要把一种体写好了再换另一种。
其实到底有什么证据证明:见异思迁就一定练不好字?似乎也没人研究过,做过统计。就好比三年内只准吃油条,第四年才能改烧饼,原因是油条还吃得不熟,吃饭有这样可笑的事吗?
并不是人人都要成为技法精熟的书法家,对古今巨迹的广泛领会熟悉,才是一般初学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做的大事,这比练好一种字体重要百倍!
清华大学送给宋楚瑜的张汀先生的书法作品,被称作“小隶”
因为写毛笔字,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实用的意义。而今天影印技术的发达,我们看到仿真原迹的条件,又是几千年的古人所不及的。
今天临几页颜真卿,明天临几页石鼓文,忽然后天又觉得怀素的草书绕的不错,郑板桥的字支支愣愣的的有意思,不管临的像不像,起码这些书法史上的名帖、名人都见识了一遍,知道真正的传统风格、传统内容是个什么样子。就算眼高手低,这就是修养,这就是内涵。
日后不会像清华大学刘江永教授那样,见到送给宋楚瑜的篆书,叫做“小隶”。也不会像市井妄人一样,见到各种抖索字、象形字、左手字、倒写字、脚写字、北国风光天道酬勤拼搏奋斗忍为高就诧为神品。
这才是普通学书者要做的事。其实眼应该永远比手高的,因为并不是人人都要动手写字。更何况,古今用笔、结体,有一脉相承的传统,说不定这里没搞明白,反倒在另一个地方领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