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秦书day80:聊点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吧
不知不觉已进入农历四月,白居易曾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句子。到了农历这个时候,正常时节开的花基本都已凋落,而有些地方可能还有盛开,所以就有了那个『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名句。
记得以前读高中的时候,地理老师曾经以这句诗来出过题,问这是一种什么原因造成的。在我们古人的诗里,细细探究总会有这样有那样的道理的。
我们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前听大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诗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我们古人为了更好写诗,特意编了很多韵书,比如最出名的『平水韵』,还比如那『切韵』与『广韵』,等等。那些韵书,今天依旧对作诗有着参考价值,但是它们更成为了我们今人窥探古人语音状况的一大线索和路径。这个在古代是一个专门的学问,是古代『小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一个名称,叫『音韵学』。这门学问在古代有“绝学”之称,在那个没有国际音标的时代,用汉字来记音,稍微想想就知道有很大的不易。但即便是那样,我们古人还是发展出了令今人佩服的音韵学体系——等韵学。这个等韵学,简单来说就是古代版的声、韵、调配合表。在那个用汉字记音的时代,古人的表示方法不可谓不厉害。
我们崇敬古人,但不能厚古薄今,古人创造的毕竟已经属于过去的时空,今天的我们只是继承发扬他们曾经的长处,为的是可以更好地走向未来。
鉴于此,我特别喜欢施展老师的一个观点——『历史学即是未来学』。我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复古,不是单纯为了那所谓的考试,而是为了了解过去,理解当下,更好地面向未来。知道我们曾经是什么样子的,才更清楚我们该迈向何方,这应该才是学习历史正确的打开方式。
刚刚看到学者李天飞发了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里,他讲道,我们不要把古人的某些国学经典捧得过高,它们不过是古代孩童的『蒙书』而已。这不是说那些蒙书不再重要,而是说我们要正确对待它们,不能如一些所谓的国学班一味吹捧,丝毫不加以辨别。
说到底,『它们(蒙书)的应用环境已经变化了,它们的历史任务基本上完成了。孩子们读它们,无非是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而已——但是今天有更多好的产品。』所以说,我们不能被一些号称国学机构的人牵着鼻子走,我们得自己有甄别地去探索。
今天这个话题就说到这,明天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