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未来的李玩一定会有机会与爱因斯坦再相遇
曾经轰动一时的电影《狗十三》在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引起过极大的共鸣:多数都在讲述当下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阴影有多么的悲惨,我作为一个80后女心理师,想用不一样的角度,去谈谈对电影的所思所感。
01
李玩的爸爸因为想拉近关系,补偿女儿的失去,买了一条狗送给她……
我想这样的爸爸能不能给我来一打!
现实中也许应该是这样的:
“玩物丧志,你不知道吗?”
“成绩考的这么差,还想养狗,门儿都没有!”
“你妈妈对狗毛过敏,你不知道吗?不行就是不行”
……
诸如此类,在我的咨询室里经常发生。
“我想养一只宠物”的愿望更为甚者,可能会成为某个女孩或者某个男孩一辈子的遗憾。由此在很多时候,父母成为那个幼小心灵中很没有人情味的存在。
虽然李玩的爸爸在最初也并不真正懂得叫“爱因斯坦”的小狗,对于李玩整个孤独的青春期是一种怎样珍贵的存在,因为整个家庭也只会把狗当做畜牲。
也许电影暗含李玩的爸爸送给女儿一条狗,其实是在投射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对青春期未完成的宠物陪伴情结。
02
父母所有在青春期亏欠的,都会在孩子成年时还回来,因为“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在父权的阴影下,李玩的爸爸看不得女儿被一条狗激发出的各种任性,各种ZUO。看不得女儿把爷爷奶奶气得骨折,犯心脏病。
也许李玩的爸爸在自己的青春期也干过类似的事情,所以他要像当初爸爸对待他使用暴力的方式驯化女儿,不允许她被贴上“不孝”的骂名。
就像李玩弟弟的名字,一定要郑重其事地由爷爷来取,而做爸爸的人没有这种该得的权力。因为李玩的爸爸要做一个“听话的孩子”。
放眼未来,我不知道李玩和李玩的下一代会怎样看待这个可恶的循环怪圈,但总有一天,李玩会把爸爸的方式内化为自己的,用类似的无限死循环继续传承……
03
对于平行宇宙的向往,也许是李玩内心最后的一片净土。
在电影开篇,李玩就在幻想另一个世界中的我的样子。在这一个世界中无法实现的,在另一个世界里也许都能找到答案。
如果不是电影语言,在很多大人听来,这或许就是天方夜谭,或许会觉得“你这孩子是不是脑子出了什么问题?”“我是不是需要带你去医院开点药?”
如果你身边的大人也都这么想,我猜你一定很难过,因为你的想象力、联想力正在被扼杀在摇篮里。所以无论李玩的爸爸管不管孩子,李玩的沉默都在警示所有人——青春期的生长是不可逆的。
只是很多所谓的大人自动过滤掉这点,因为他们要彰显对社会和家庭的存在价值,就会无意识去侵犯你的空间,踏入你内心所剩的最后那块净土,已示证明从现在起,这是我的领地。
04
再平行的两条线也会有交汇的“那一天”。
在李玩爸爸知道女儿因物理竞赛夺冠后被保送高中时,我想他那时的笑容、亲吻都像是初为人父时的那种真实喜悦的心情。
爸爸答应要犒劳女儿时说,可以帮她实现愿望,没想到女儿居然是想问“爱因斯坦被送进了哪家狗肉馆”。爸爸的惊讶一览无遗,在那个当下我感受到李玩爸爸的心也许是最贴近女儿的。
李玩在路边看到真的“爱因斯坦”,仍装作不认识,但是会去无人的胡同,把无法相识的痛调成静音的泪水,这一切不见得是李玩决定要丢弃自己,毕竟青春期对于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
能看到“爱因斯坦”在另外一个宇宙好好活着,她才能心安地去变成一个“卧薪尝胆,又有能力的大人”,已期能够与“爱因斯坦”代表的“内心孩童”再次相遇。
“所有的大人曾经都是孩子,只是太多的大人忘记了这一点。” ——《小王子》
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成为一个家庭的拐点。当这个拐点力量还弱的时候,Ta就需要奋力去证明“我是值得的”。
翻开每一个人的青春期,不管是幸福的,不幸的;开心的,痛苦的;光明的,黑暗的……都有那么一瞬间是值得被珍藏的。
据说导演是要把美好撕碎了给我们看,但李玩所有的反抗与挣扎一点都不美丽,还多少带有危险气质,可是这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刻。
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许许多多“李玩式的拐点”就能改写一个家族的历史,让自己修炼成真正的大人,陪伴自我与过去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