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

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
——兼评《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转变?》指出,“学习的模式在过去2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来源改变了,我们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也改变了。然而正规教育系统变化缓慢,目前的状态与其过去200多年间的情况依然非常相似”,“还是为了满足一个多世纪之前的生产需求而设计的”。如何扭转这一基于知识供给与消费的传统教育模式,关键在课程改革。

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课程作为撬动教育变革的支点,试图通过课程改革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2009年1月11日,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Board)代表NSF发布主题为《改善所有美国学生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公开信,从而揭开了STEAM教育的序幕,并引发了全球的STEAM教育运动。

与此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在向纵深推进,旨在通过改革来重建课程文化、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步伐。在此背景下,如何站在世界课程改革的版图中审视我国的课程改革,又如何让我国的课程改革成为全球课程变革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不断引领全球课程变革的方向,这既是摆在我国课程改革面前的时代命题,更是破解我国教育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

2017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尚在修订之中,从已经颁布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进展来看,集中体现出育人为本、素养为核、情境为场、问题为纲、技术为翼等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作为跨学科课程的典型代表,STEAM课程以其开放性、主体性、情境性、关联性、发展性,从一开始产生就顺应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态势,并受到全国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大力欢迎。

所谓STEAM课程,是指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学科共同构成的跨学科课程。它强调知识跨界、场景多元、问题生成、批判建构、创新驱动,既体现出课程综合化、实践化、活动化的诸多特征,又反映了课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的本质诉求。但从目前我国的STEAM课程发展来看,更多的是对西方STEAM课程理念与框架的移植,而缺少对我国本土STEAM课程的挖掘和研究。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实现教育强国的今天,如何着眼于全球课程发展趋势,从我国自身的文化传统出发,立足我国的课程改革,构建我国本土的STEAM课程甚至跨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正是在此背景下,我国的许多学校积极开展了STEAM课程的本土实践探索,旨在推动中国的跨学科课程建设,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事实上,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本着“以中国智慧促进全球理解”“以中华文明增进普世文明”“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基本理念,回到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语境中去,思考并探寻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STEAM课程元素是什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通过一门课程进行展示并非易事,关键是要抓住连接中华文化诸多分支领域的脉络和线索。其中,作为中华民族共有记忆和集体智慧结晶的二十四节气,因其融合了天文、地理、气象、农业、动物、植物、民俗、文学、艺术、数学、工程、物理、化学、体育等学科,从而具有一种跨学科融合综合课程的特质,并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博物科学,也成为洞悉中华文化、传承民族血脉、赓续文明薪火的锁钥。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代表传统农耕文明的中华文明开始受到世人的广泛尊重和重新发现。如何以课程开发推动非遗活化、以课程实施增进非遗认知、以课程理解实现非遗传承,就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的关键。今天,我们看到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春夏卷、秋冬卷)不仅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节气博物课程,更是基于非遗活态传承构建中国特色STEAM课程体系的一次大胆尝试和可贵探索。具体来说,它体现出中国特色STEAM课程体系的诸多特征:

首先,根植于中国传统。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必须认识到,它是立足中国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从中国文化中自然生成的,这就意味着它既不应该是对西方STEAM课程的简单移植和照搬,也不应是对西方STEAM课程与中国文化的机械嫁接与拼凑,更不应该是身着中国文化外衣而行西方课程文化之实的伪劣产品。因此,我们唯有回到中国传统之中去探寻STEAM课程的中国之根、中国之源、中国之素和中国之变,唯有本着STEAM课程的基本理念扎根中国大地去重构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和学科结构,唯有立足中国文化去展望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和知识图景并由此建构课程体系和学习模式,才能真正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正如《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在课程介绍中所指出的,节气课程“有别于照搬国外的STEAM课程,二十四节气完全植根于中国文化,天然具有中国的文化基因,更加有利于打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然教育”,正是从这一点上说,节气博物课程实现了STEAM课程向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话语的回归,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的重要标识。

其次,着眼于育人本位。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必须把其置于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之中去加以审视,就是要处理好目标与过程、性质与方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是目标,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性质;“怎样培养人”是过程,指出了达成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今天,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更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的根本宗旨。树人重在树德,立德贵在立心。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下一代的内心生根发芽,就必须通过丰富多样的课程类型和社会实践,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活动育人。正是基于此,《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本着“给天地写诗,为万物立传”的指导思想,围绕不同节气主题进行课程设计,把学生置于中国传统智慧的生成场景和实践逻辑中去,既能用传统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也能用现代理论阐释传统问题,从而实现了传统知识经验的活态传承和现代思维方式的传统重塑,正像书中所说,“如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从中国古代数学传统中汲取养分”,并由此改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态度”,使“他们学会了善待生命,尊重自然”。一句话,节气课程正是通过“立中国心、培中国智、育中国人”,最终实现了育人为本。

再次,立足于生活情境。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都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换言之,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即它既是源于生活的,又是对生活的,既是在生活中的,又是为了生活的,正因如此,唯有以生活为旨归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也才是真正有生活味的教育。反观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际流行的STEAM课程,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情境化。因此,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就意味着课程内容必须源于生活、富于情境,并彰显中国特色。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二十四节气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时间标识功能以及对日常生产生活的指示功能,体现出较强的生活性、实践性和体验性,因而最能彰显中国文化和中国特色。基于此,在节气博物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通过在校内创设“节气体验馆”“节气种植场”“节气科学宫”和在校外开辟节气实践基地等,真正使节气课程做到了“看得见、摸得着”,实现了课程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实践,也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

最后,生成于跨界融合。STEAM课程从来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僵化的,而是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今天,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就必须以开放的设计理念、包容的设计原则、跨界的设计路径、融合的设计目标来统领课程开发,就必须在中国文化中挖掘最富开放意识、包容情怀、跨界能力和融合精神的课程元素,并使其体现出跨学科综合课程的不断联结性和持续延展性。对此,二十四节气因其所承载的生产生活内容和展现的丰富多彩形式,成为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佳元素,也由此诞生了节气博物课程。从《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施》所展现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来看,普遍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气象、生物等课程领域,特别是以每个节气物候变化中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为线索,衍生出相关的科学原理、艺术欣赏、诗词吟诵、民俗体验等,并通过知识的跨界融合、技能的演练习得、思维的批判综合等,实现对节气博物科学的认知理解和把握。其中,既有对科学现象和问题的探究和体验,也有对艺术形式的表达和呈现,还有对日常生活的再现和理解。总之,正是围绕节气,打破了学科知识的边界,实现了人类知识体系的重组,使节气博物课程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综合课程。

应该指出,中国特色的STEAM课程体系并不只是回归传统的,更是面向未来的,并不只是立足中国的,更是走向世界的。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命运共命体的本质是生态共同体,在这方面,我们必将看到节气博物课程在未来的独特魅力和恒久价值,并将为全球STEAM课程变革贡献中国方案和开辟中国道路。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编审)

(0)

相关推荐

  • 如何开发“二十四节气 劳动 非遗 研学”课程?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随着申遗成功,这颗我们民族传统文化 ...

  • 未来教学模式之“基于TRIZ的STEAM教学” 参考论文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与经济变革,全球许多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都在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使其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对未来教育的思考,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以下简称"美国P21&q ...

  • 让劳动课程更有“中国味”

    金 锐 劳动课程应该怎样开设?有些学校会在校园开辟一块"种植园",让学生参与.体验种植的过程:有些学校会开展许多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去动手创造--这些都属于劳动范畴,但是严格而言, ...

  • 阿那亚×道禾丨海边的第一所幼儿园,许童年以美好生长

    编者按: 今年春天,阿那亚迎来了海边社区第一所幼儿园--阿那亚道禾幼儿园.八年里,随着社区的蓬勃生长,教育的需求也愈发强烈.道禾的到来,开启了海边阿那亚教育尝试的第一步. 随着各项筹备臻于完善,阿那亚 ...

  • 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体系

    --读董仕军<国有大型企业制度改造的理论与实践>有感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国 ...

  • 构建中国特色民族政治学话语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民族政治学在民族国家理论.民族政治发展.民族政治文化.民族政治参与.民族政治关系和少数民族权利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以及国际形势的瞬息万变,民族政治学研 ...

  • 构建中国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体系,宝马是这样说的

    百车全说 一个会说故事的汽车自媒体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消费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无论是限牌还是非限牌城市,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都是商家必争之地,帮助消费者普及和了解本品牌新能源技术,谁多走一步,谁就 ...

  • 坚持市场化方向,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文件编号:BWT-A004/0007 刊发时间:2018年7月16日 坚持市场化方向,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学习"十九大"报告对做好当前和未来我国能源工作的一点 ...

  • 自下而上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之方略

    学校育人目标体系.课程目标体系,乃至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能否有一种自下而上的生长式的建设方式呢? 我没有见到过完全的自下而上的生长式的学校独立的课程体系建构的案例,但是从有些学校在专家帮助下提炼.提升 ...

  • 自上而下的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

    建立学校课程体系,就是要建立起价值上一致,目标上贯通,标准上统一,行动上自觉的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建立学校课程体系首先建立校本目标体系.校本的育人目标体系应该基于这样的几个重要的思考:国家层面的教育目 ...

  • 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随着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企业越来越需要人文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高等应用型人才,这对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在于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需 ...

  • 武汉市构建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治理新模式

    武汉市在2020年秋季学期选择部分中小学试点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实施,8月5日,面向社会征集遴选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材.目前教材遴选工作已经完成,对社会公布入围教材名单. (一)加强人 ...

  • 未来教育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课程体系

    王营 前段时间,第八届京师基础教育创新论坛成功召开.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表示:"我们的育人模式,从'标准件'转变成了'基础+个性',教育哲学也跟着由'全班当一个人教'变为'每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