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我国的家训之最
家训,又叫家规、家戒、家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自南北朝以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家训,如《告兄弟子侄》(范仲淹)、《朱熹家训》(朱熹)、《曾文正公家训》(曾国藩)、《林则徐家训》(林则徐)等,其中,堪称家训之最的主要有:
最早的一部家训是周公的《诫伯禽书》。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儿子说:德行宽裕却恭敬待人,就会得到荣耀;土地广大却克勤克俭,就没有危险;禄位尊盛却谦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贵;人众兵强却心怀敬畏,就能常胜不败;聪明睿智却总认为自己愚钝无知,就是明哲之士;博闻强记却自觉浅陋,那是真正的聪明。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最著名的家训名言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里的一句话: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最完整的家训是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之类朴实的家庭伦理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最大公无私的家训是包拯晚年为子孙后代制定的家训: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残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的这则家训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照后世,寥寥37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虽千载已过,仍足为世人风范。
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家风良好,自然带动社会和谐、国家兴旺,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中华家风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关于中国的家训文化你了解多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