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裴彩红/儿时的年味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微信号—
本平台所刊发作品,同步在搜狐号、网易号、百家号、今日头条四大平台推送。敬请关注!
裴彩红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是国人诸多节日中的盛典。
儿时,一过完腊八,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各家各户炊烟不断,每个人像注入了兴奋剂一般忙进忙出,眼里放着光,心里透着亮,年的芳香从烟囱、窗口飘散出来,爬满了蒸汽的玻璃窗,每个人都怀着喜悦的心情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儿时盼过年,其实盼的就是只有过年才能穿的新衣。一进入腊月,母亲就会连夜赶做新衣新鞋,母亲说,她每晚都是将一盏灯油耗尽了才肯休息。母亲把做好的新衣新鞋叠放得整整齐齐交到我们手中,一再告诫我们到大年初一才可以穿。
母亲会挑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动员全家来一场大扫除。父母用毛巾裹头,举着扫帚从屋顶到墙壁,掸尘扫灰,每个角落都不放过。对儿时的我来说,这一天绝对是年前最难熬的一关,不能出去玩,要帮父母把上一年糊墙的旧报纸撕掉,再用自制的浆糊把父亲从单位带回来的报纸贴在土墙和顶棚上。一切收拾停当,父母会提上篮子置办年货。
集市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到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一幅幅红彤彤的对联,映衬着一片喜庆的气氛;商贩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拽住了好多人的脚步;满脸皱纹的老剃头匠手持刮脸刀娴熟地为顾客刮胡剃须;放了寒假的孩子们,在人群中来回穿梭,欢蹦乱跳,把年的脚步催促得更近了。
好不容易盼到了腊月二十八,家家开始忙着贴春联,农村称贴对子,我最喜欢帮父亲贴春联。记忆中,那些春联语言质朴、简洁风趣,饱含着农人对美好年景的期盼。虽然我对春联上的字句还不太明白,但还是喜欢跑东家串西家大声诵读各家门上的春联。母亲会用红纸剪出漂亮的窗花贴在木制窗棂上,顿时,灰暗的土屋变得生机盎然起来。
最难忘的莫过于除夕的年夜饭。天还没暗下来,整个村落就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平日里难得见到半点油荤的孩子们,不等锅里的肉馅饺子熟透,就拿着饭碗围在灶台旁,盯着锅里漂浮的饺子垂涎三尺,再三央求母亲先捞一个尝尝,待到饺子煮熟端上后,我们就大开吃戒,嘴里打着饱嗝,还嚷嚷着再来半碗。
到了零点,到放鞭炮的时候了,村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邻村的鞭炮声也忽大忽小隐约可闻。此时,一家人依然没有睡意,父母谈论着来年的新打算,小孩子则吃着一年难得一见的花生、糖果,每个人的心里,都承载着难以言尽的欢乐与惬意。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我便急不可待地起床了,穿上盼望已久的新衣新鞋,吃过早饭,开始走家串户拜年挣压岁钱,家家户户大门敞开,人人脸上笑意难掩,祝福声欢笑声让整个村庄在年的气氛中沸腾起来。
记忆中的年总是很冷,大片的雪花把小村装扮得洁净而明亮,大红灯笼映衬着白雪在风中轻轻摇曳,相映成趣,分外妖娆。
这就是50年前我儿时的年味儿,那份欢喜散落在记忆深处,深刻在心里。
作者简介
裴彩红,女,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新密市总工会退休干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92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散文集《岁月如诗》。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任学青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蓝 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