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谱》寻根探源魏美智

王宗岳《太极拳谱》寻根探源

魏美智

摘要:作者运用翔实的历史资料,可靠的历史事实,证明王宗岳《太极拳谱》是得自唐村李家在舞阳所开的盐店;《太极拳谱》并非王宗岳所作,而是唐村的李春茂、李仲、李鹤林等所创作。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八年,王宗岳在唐村、齐村教书期间,拜李鹤林为师,系统地学习了太极拳理论和武功。清咸丰年间李鹤林的孙子李嘉臻在舞阳盐店将师叔王宗岳抄写的《太极拳谱》提供给舞阳县知县武澄清,由武禹襄抄写带回永年。李嘉臻之所以将武禹襄推荐到赵堡镇学拳,其主要原因是赵堡镇习练的是十三势系列拳,是与武禹襄“抄自豫署”盐店本《太极拳谱》所记载的武术理论是相一致的。从而理清了武氏太极拳太极拳的源流、传承脉络和师承关系。

关键词: 王宗岳《太极拳谱》 寻根 探源

一、 王宗岳《太极拳谱》寻根

王宗岳《太极拳谱》,即武澄清在舞阳县北舞渡镇盐店所获得,武禹襄奉母命去舞阳看望武澄清的时候“抄自豫署”的拳谱。武禹襄及其后人的著作 ,对此事多有记载。李亦畲《王宗岳太极拳谱跋》开首就说:“此谱得于舞阳县盐店。”①郝少如编著的《武式太极拳》说:“禹襄、亦畲和月如老先生的著作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谱》,被现代名派太极拳奉为经典,而其中的王谱,皆出自武禹襄所获本的传抄。”②《武氏太极拳全书·武秋瀛传》记载:“武秋瀛(1800—1884)名澄清,字秋瀛,自号秋瀛老人,是武禹襄大哥,咸丰壬子进士,河南舞阳县知县,对太极拳造诣颇深,现流传的王宗岳《太极拳谱》即其从舞阳县盐店所得。”③吴文瀚所著《武氏太极拳体用全书》记载的更明确:武澄清“于舞阳县北舞渡镇获得山西王宗岳《太极拳谱》赠与幼弟带回永年.④”这些记载明确告诉我们武禹襄所得的王宗岳《太极拳谱》是得自河南省舞阳县的北舞渡镇盐店。

王宗岳《太极拳谱》出自北舞渡哪家盐店。舞阳县旧称盐都,境内盐岩总储量多,面积大,品位高,盐质纯,产量、质量为全国同行业之翘楚。北舞渡镇是沙河在舞阳的一个水陆码头,是南北盐业的中转站,怀商、晋商都在这里开设有盐店、盐场。

要确定舞阳县北舞渡镇盐店是谁家所开,武澄清是在哪一家盐店获得《太极拳谱》,这家盐店必须满足三项条件:一是该家在北舞渡镇开设有盐店;二是这家盐店必须与太极拳有联系;三是这家盐店必须与官场有联系。经筛选,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只有唐村李家开设的盐店。

1.唐村李家最早在舞阳县传拳的是李仲的次子李元臣。《李氏家谱》:“李元臣,字清廉,行二,配孟氏,生一子如相,生于明崇祯六年癸酉五月八日,卒于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七月初八。早年随父浙江读习,文武双修,先后在安徽与河南舞阳传拳育弟。”⑤从家谱记载看,李元臣在舞阳的武术活动是在清朝早期的顺治、康熙年间。

2.他们在武术活动的同时,发现了舞阳盐业商业活动的巨大潜力。李鹤林藉此有利条件在舞阳开了盐店。李鹤林的儿子李永达、李永适将盐业生意越做越大,开设了振德盐场。李永达字振德,其盐场为”振德盐场”现盐场匾额尚在北舞渡镇。

3. 唐村李氏之所以能在舞阳开设盐场、盐店,得力于李氏始祖李清江的胞弟李清河的支属中,有一支迁入现博爱县刘村。刘村第七代李兴镐被乾隆皇帝“钦授修职,钦加盐运使”,成为一位主管盐运的官僚。这也是李氏与舞阳官场联系的纽带。因此,李鹤林的孙子李嘉际、李嘉臻、李嘉芳;曾孙李广恒先后在舞阳经营盐场、开设盐店时,与舞阳县官场关系非常好。在武澄清任知县时因武氏弟兄都喜欢武术,李氏弟兄也常教武澄清十三势太极拳。所以,所谓武氏太极拳并非自武禹襄开始。只是武禹襄未入官场,专事武术而已。武澄清就是唐村李氏的门徒。由此可见,武澄清所得王宗岳《太极拳谱》必然得自唐村李氏在舞阳开设的盐店。

王宗岳是山西人,乾隆五十年左近在唐村、齐村教了六、七年书。在教书期间拜李鹤林为师,学习太极拳、六合枪。在此期间,李鹤林将李氏《太极拳谱》传授给了王宗岳。⑥王宗岳抄得的《太极拳谱>,辗转传到舞阳县盐店,由李嘉臻传授给武澄清知县。

李鹤林后人在舞阳县北舞渡镇开设的《振德盐场》石匾额

怎样证明《太极拳谱》是李鹤林传授给王宗岳呢?且将唐村李氏的《太极拳谱》的目次与王宗岳《太极拳谱》目次加以比较,便知端的。李氏《太极拳谱》目次为:1.《无极养生拳论》;2.《十三势论》;3.《太极拳论》;4.《太极拳解》;5.《十三势行功歌》;6.《打手歌》;7.十三势名目;8《春秋刀谱》。王宗岳《太极拳谱》的目次为:1.《十三势论》;2.《太极拳论》;3.《太极拳解》;4.《十三势行功歌》;5.《打手歌》;6.十三势名目。⑦从目次看,王宗岳《太极拳谱》比李鹤林所传《太极拳谱》少了《无极养生拳论》和《春秋刀谱》。但是,武氏后人传下来的拳谱都没有《无极养生拳论》的内容。如果加上《无极养生拳论》和《春秋刀谱》,目次与内容就完全相同了。

王宗岳《太极拳谱》是原谱还是抄件。武禹襄所得盐店本《太极拳谱》是武禹襄“抄自豫署”?还是得到的是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原谱?从武禹襄、李亦畲及其后辈们的表现看,盐店本《太极拳谱》是“抄自豫署”的抄件,而不是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原件。如果是王宗岳《太极拳谱》的原件,武禹襄、李亦畲不可能“参以鄙见”将原王宗岳《太极拳谱》改来改去,有的地方改的面目全非,这是文德、武德都不允许的。因为是抄件,抄写时又没有将原谱的作者姓名的落款抄写下来,后辈们将王宗岳《太极拳谱》的部分内容误认为是武禹襄的,有的甚至多作改动,也很难断定其中的是与非。

李家为什么推荐武禹襄找陈清平学拳。是谁推荐武禹襄找陈清平学拳,过去有多种说法。一是陈家沟陈德瑚介绍去的。此说的令人可疑之处是,当初杨露禅去找陈长兴学拳的时候是陈德瑚介绍,可并未被陈长兴接纳,而是经过偷拳、多次考验,才被陈长兴接纳的。如果武禹襄也是陈德瑚介绍去的,陈清平为什么一反常态,在一月内便倾囊相授呢?二是说怀庆府知府是武澄清的同门,因为陈清平摆平了官司,所以,陈清平才在一个月之内倾囊相授。此说疑问之一是,陈清平是什么时候与谁有官司的?是武禹襄去赵堡学拳之前,还是武禹襄在赵堡期间,还是武禹襄去赵堡之后?如果是武禹襄去赵堡学拳之前,怀庆府知府为什么会不明不白地为陈清平摆平官司?如果是武禹襄去赵堡学拳之中,那么这一个月武禹襄是在学拳?还是在为陈清平摆平官司?总所周知,摆平一件官司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哪能一句话就摆平一件官司呢?如果是武禹襄去赵堡学拳之后,陈清平是不是会轻信别人的一句空口白话,就轻易将太极拳精华传授出去的。疑问之二,以陈清平当时在武林中的地位,陈清平的武德和为人,是不可能与他人有大的官司的。即使有,也早被武林同道、师兄、师弟、弟子、门生化解了,岂会让怀庆知府出面摆平官司?武林最不齿的是勾结官府。如果是这样,陈清平岂不成为勾结官府、倚官仗势的主儿了吗?如果是这样,陈清平的颜面何存?

陈清平之所以倾囊相授根本原因还在唐村李家。其一,唐村太极宫道人李如松曾在赵堡教授太极拳多年。李如松是李伦的孙子,李世鳌的儿子。李如松弟兄二人,长为李如松,次为李如树。康熙十年二人随父李世鳌迁获嘉开粮行。年长后,李如松又回唐村太极宫为道士,道号“太行老道,”长时间在赵堡传拳。在他百余岁的时候,任长春还找他请教、切磋武艺。其二,李嘉臻的哥哥李嘉际此时正在温县教书、传拳,其弟子阎翠峰后来为清光绪九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李嘉际文武双修,在当时的文坛、武坛享有盛名。李嘉臻正是由于这种丰厚的人脉关系,牵线武禹襄找陈清平学拳,陈清平才倾囊相授的。

唐村李氏与陈家沟陈氏世代姻亲,为什么李嘉臻不将武禹襄介绍到陈家沟学拳?究其主要原因是,陈家沟习练的是陈王廷、李岩、李仲所创的太极养生功系列拳,而李氏《太极拳谱》所传播的理论是十三势拳的理论,属于无极养生功拳系列,与陈家沟习练的武术和武术理论不配套。

二、 王宗岳《太极拳谱》探源

既然唐村李氏《太极拳谱》与王宗岳《太极拳谱》名目相同,那么拳谱又没联系呢?我们且将唐村《太极拳谱》与王宗岳《太极拳谱》加以比较,就会求得王宗岳《太极拳谱》的根源。因本文的主旨是探究李氏《太极拳谱》与王宗岳《太极拳谱》以及与武禹襄《太极拳谱》的关系,因此,只把这三家拳谱加以比较,探究其渊源,其他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拳谱不在探究之列。

(一)、《十三势论》探究。唐村本《十三势论》全文为: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练。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高低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耳。

大明崇祯壬申年二月研拳草论 李春茂

唐豪《王宗岳太极拳经·王宗岳阴符枪谱》所记的王宗岳《十三势论》在文字上与唐村本《十三势论》没有差别。武禹襄及其后人将《十三势论》题目改为《十三势说略》基本上是《十三势论》的原文,唯第一句话改动为“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其余在文字上基本保持了唐村本的原貌。武禹襄所改文字,比较将直白,与原谱所论的行功方法,有点不太着调,也不符合功理。原谱“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既要轻灵,怎么还要“唯手先着力”?既然着力了,为什么还要“随即松开”?既然松开了还怎么“贯串一气”?显然,武禹襄在改动这段话的时候,并未读懂《十三势论》的原意。

(二)《太极拳论》探究。唐村本《太极拳论》全文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面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欲长,退之则欲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拔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耆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工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惟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王宗岳《太极拳论》除没有落款外,文字与唐村李鹤林的《太极拳论》没有差别。“右重则右虚”《廉让堂》本为“右重则右杳”。1991年出版的沈寿点校的《太极拳谱》在《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谱》中所录的《太极拳论》在“太极者,无极而生”后面加了一句“动静之机”,李谱、王谱、廉让堂谱都没有这句话。

(三)、《十三势释名》探究。唐村本《十三势释名》,全文为:“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棚履挤按踩掠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锊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唐村本原题为《长拳者一名十三势》;盐店本为《太极拳解》;李亦畲抄本为《十三势·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王宗岳《十三势释名》与唐村本文字相同,唯李亦畲抄本“十三势者棚履挤按踩掠肘靠”后面缺“此八卦也”四字;“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后面缺少“此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共十二个字。在“采捋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后面又加上“此八卦也”四字,末句又加“合而言之曰十三势”八个字。

(四)《十三势行功歌》探究。康熙五十五年唐村《李氏家谱》所载《十三势行功歌》全文为: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化视神奇。势势存心揆力意, 得来不觉费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尾闾中止神贯顶,满身轻利项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不老春”之后的文字《李氏家谱》本残缺,据《太极拳谱》其他版本补齐。第三句“因故变化视神奇”《李氏家谱》、《太极拳谱》本均为“因故变化视神奇”盐店本、《廉让堂》本均为“因敌变化视神奇”。 故,原因、凭借、根据,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动静变化,都是非常神奇的。因为这是 “行功”中的表现出来的变化,是动与静微妙的转换,动中寓静,静中寓动的动静美,虽动犹静,虽静犹动,是练拳的一种美的感受。也就是“行功”中的一种意境美。敌,敌人,因为敌人的变化,才能显示它的神奇的地方。一个敌字,就把《十三势行功歌》的宗旨弄混了。《十三势行功歌》讲的是十三势的行功过程和注意事项,其宗旨正如该歌所述“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这就是说十三势的行功与敌人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敌和故,虽一字之差,却谬以千里,改变了《十三势行功歌》的宗旨和本意,冲淡了行功过程中的动静关系,所以笔者认为其释义为:静中包含着动,动中包含着静,静亦动,动亦静,这样的变化表现出来是一种神奇的美感。第五句“腹内闻静气腾然”,唐村《李氏家谱》本为“腹内闻静气腾然”。李氏《太极拳谱》谱为“腹内闻静气腾然” 盐店本为““腹内松净气腾然”。“松为“松静”的别字。闻静与松静,代表两种不同的境界。闻静,是一种至静的境界。行功者进入至静状态后,听得到自己血管中血液的奔流唰唰声,心脏跳动的咚咚声。松静时一般习练者入静的初期境界。第六句“尾闾中止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王宗岳本为“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中止与尾闾中正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尾闾,俗称尾骨,尾巴骨,即长强穴所在的位置。“尾闾中正”,是习练十三势功法的身法要求,习练者在习练时,要作到身体周周正正,不偏不倚。尾闾中止是习练十三势功法的行气要求。即在行功时要深细呼吸,将气行至尾闾穴,然后再换气,使气循经向上,直贯百会,实现 “顶头悬”。“神贯顶”与“满身轻利”是指练习太极拳时内气流畅,精神贯注,全身放松,内气流畅不滞。

(五)《打手歌》探究。李氏《太极拳谱》中的《打手歌》为七言八句,全文为: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聚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 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大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次二月二日讲于唐村讲武堂

李鹤林

《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王宗岳本为七言六句,缺“刚柔快慢自有为,形观耄耋能御众”两句。《廉让堂》本也为七言六句,却将“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 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打手要言: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与《十三势论》合在一起,另列篇名为《打手要言》,落款为“禹襄武氏并识”。意思即为“本文为武禹襄所撰写,并题了款识”。武禹襄所得盐店本《太极拳谱》全文都为武禹襄抄写,哪里有什么款识?李亦畲此说显然是错误的。

(六)《十三势行功心解》探究。李氏《太极拳谱》中《十三势行功心解》全文为:以心行乞,务令沉着,乃能收剑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挽的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正中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捕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似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硬,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为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剑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往来气贴背,剑入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行功心法辩

李仲

王宗岳本《太极拳谱》标题为《十三势行工心解》。功,功法;工,做工。显然其文字不确,有词不达意之嫌。《武禹襄太极拳谱》题作《十三势行功要解》但内容篡改很多,加上了武禹襄的个人理解。《廉让堂》本七拼八凑将《十三势行功心解》与《打手歌》的部分内容合之为一,另列篇名为《打手要言》,落款为“禹襄武氏并识”。

(七)《十三势名目》探究。李氏《太极拳谱》十三势名目:揽雀尾 单鞭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手挥琵琶式 进步搬拦锤 如封似闭 抱虎推山

揽雀尾 倒撵猴 斜飞式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海底针 扇通背 撇身锤 却步搬揽锤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左右分脚 转身蹬脚 进步栽锤 翻身撇身捶 反身二起脚 上步蹬脚 双风贯耳 转身蹬脚 斜单鞭

野马分鬃 玉女穿梭 单鞭 云手 金鸡独立 倒撵猴 斜飞势 提手上势 白鹤亮翅 搂膝拗步 海底针 扇通背 上势揽雀尾 单鞭 云手 高探马 十字摆连 喜鹊蹬枝 上势揽雀尾 单鞭下势 上步七星 退步跨虎 转身摆连 弯弓射虎 上步揽雀尾 合太极

王宗岳《太极拳谱》中多了“肘底看捶”、“上步瞪脚”、“上步挫捶”、“云手下势”等几个动作,其余两拳谱基本相同。谱中的“ 云手”、“扇通背”,《廉让堂》本作“纭手”“三甬背”,除了字的写法外,基本没有什么差别。

通过上述七项研究,可以看出

第一,盐店本《太极拳谱》出自李氏《太极拳谱》。但是,李氏《太极拳谱》每篇拳论都有创作者,创作年代,在何处所作讲演。盐店本与李氏《太极拳谱》基本没有差别。只有个别文字存在些许不一致。但是,字不害意,显然是同源共流。笔者以为,每篇拳论落款是王宗岳抄丢的可能性很小。王宗岳本人是一位教书先生,对文字是很严谨的,不会轻易抄错。况且,该谱还经过了在他的师兄、师弟、师侄手里的辗转。如果有错误,也一定会纠正过了。只有武禹襄匆匆“抄于豫署”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第二,从拳谱的创作年代看,李氏《太极拳谱》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年间历时200余年,传承有序。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八年,王宗岳在唐村、齐村教书期间,拜李鹤林为师,受到了李鹤林的系统的太极拳理论和太极拳武功的良好教育,在乾隆五十八年李鹤林七十八岁生日时,王宗岳送了一幅鎏金巨匾,上面由王宗岳亲书四个大字:“武元杰第”。落款为乾隆五十八年岁次王宗岳敬赠。因此,李鹤林传王宗岳传承清楚。武禹襄“抄自豫署”的王宗岳《太极拳谱》出自唐村李家拳谱,谱牒源流清楚。

第三,拳谱传递人脉清楚。清咸丰年间李鹤林的孙子李嘉臻在舞阳盐店将师叔王宗岳抄写的《太极拳谱》提供给舞阳县知县武澄清,由武禹襄抄写带回永年,并介绍武禹襄到赵堡找陈清平学拳。《太极拳谱》传递的关系,也证明太极拳源流清楚。

第四,拳谱传递系列清楚。唐村李氏与陈家沟陈氏世代姻亲,为什么李嘉臻没有推荐武禹襄到陈家沟学拳,而是将之推荐到赵堡镇?其主要原因,是赵堡镇与陈家沟习练的太极拳不是同一系列。陈家沟习练的是陈王廷、李岩、李仲所创的太极养生功系列拳;赵堡镇习练的是十三势系列拳,与武禹襄“抄自豫署”盐店本《太极拳谱》所记载的武术理论是相一致的。而陈家沟的太极拳与武禹襄所炒的《太极拳谱》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很大差别,即所谓同源不同流是也。

三、 王宗岳《太极拳谱》补遗

除了上述七篇拳论外,李氏《太极拳谱》的第一篇为李春茂《无极养生拳论》。

查阅武禹襄所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没有这一篇拳论,《廉让堂》本《太极拳谱》也没有这篇拳论。但是,武氏传人的著作中却发现了《无极养生拳论》的蛛丝马迹。一是《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中多处出现《无极养生拳论》的字句和内容。如在《总纲形意无极学》中说:“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拳八卦拳之理,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能生一气者是也,⑧”在这段文字中,孙先生将“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一句中,删去了“三教融易”四字,将”复出归元”误写为“复初归元,”将“五行八卦之天理”改为“五行拳八卦拳之理,”其余无一不是李春茂《无极养生拳论》的原句。在同一书中的《太极拳学·第一章·无极学》又写到:“无极者,当人人未练拳术初,心无所思、意无所动、手足无舞蹈,身体无动作,阴阳未判,清浊未分,混混噩噩,一气浑然者也。夫人生于天地之间,秉阴阳之性,本有浑然之元气,但为物所蔽,于是拙气拙力生焉,加以内不知修,外不知养,以致阴阳不和,内外不一,阳尽生阴,阴极必敝,惟圣人有逆运道,转乾坤,扭气机,能以后天中返先天,化其拙力,引火归元,气贯丹田。⑧这段文字孙先生虽然在文字上稍作了些改动,但是,内容仍基本沿袭了李春茂《无极养生拳论》文字和内容。

同样的文字也出现在孙禄堂的传人于化行著《太极拳全书》中。在“自序总纲无极学”一篇有以下文字:“无极者,当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想、无形影、无他无我,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死,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之术八卦拳之天理,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而能生一气者是也。”⑨于先生除了删掉“三教融易”外,其余皆为李春茂《无极养生拳论》原文。

孙禄堂原名孙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十五岁时,从郝为真学太极拳。郝为真(1849-1920),名和,字为真,河北永年人。他体貌魁伟,敦厚坚毅,

嗜好武术。观看李亦畲打手后,遂改从李亦畲学习太极拳。他勤学苦练,六年如一日,李亦畲观其诚笃,遂悉心授。民国初年,郝为真去北京访亲友杨健侯等,卧病逆旅,孙禄堂为其延医治疗,郝为真感其诚,遂授以武氏太极拳。这说明,孙禄堂、于化行的这些武术理论,出自郝为真,出自李亦畲,出自武禹襄。那就是说,武禹襄在盐店本拳谱中,应该有《无极养生拳论》一篇。因为并不完全武禹襄及其后人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到了孙禄堂辈,才开始系统研究和运用。

孙禄堂文章的标题为《总纲形意无极学》;于化行的标题为《自序总纲无极学》。两位先生为什么都写为“总纲无极学”?查阅唐村李氏《太极拳谱》,李春茂的《无极养生拳论》为拳谱的第一篇。孙、于两位先生得到的拳谱,这篇拳论也应该是在第一篇,这应该是两位老先生都称之为“总纲”的原因。

为什么两位老先生不将《无极养生拳论》的内容讲齐全,而只用其中一段呢?考之原谱,原来是原谱该篇拳论有点残缺,缺少后半段及落款。所以,他们没有可能全部引用该拳谱的全部内容。为了使太极拳爱好者不留缺憾,现将李春茂的《无极养神拳论》参以它本李氏的《太极拳谱》予以补遗:无极者,人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混混沌沌一气浑沦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独能渗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无极功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深感之无极养生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生功者,苟以异端目元远矣,无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无极养生论焉。

大明万历庚寅年岁次于太室祠传拳训论  李叶蓁

盐店本中所缺的《春秋刀谱》可能与王宗岳的个人爱好有关。《春秋刀谱》刻在千载寺春秋亭前的一块石碑上,王宗岳每日可见,也不太稀罕。王宗岳喜爱枪法,他在拜师李鹤林学拳的同时,也学得了李鹤林传授用的心意六合枪,并录有心意六合枪谱的一部分《阴符枪谱》。

现将千载寺关圣殿门前所刻的《春秋刀谱》录之于次:

《春秋刀诀》

关圣提刀上霸桥,白云盖顶呈英豪,上三刀赫杀许褚,下三刀警退曹(遭)操,白猿托刀往上砍,一棚虎就地飞来,非分刀难遮难挡,十字刀劈砍胸怀(腹),翻身一刀往上砍,磨腰刀回(古)树盘根,左插花往上急砍,举刀磨旗怀抱月,舞花撒手往上腾,落在怀中又抱月,起刀反身往上冲,刺回一举赫人魂,插花往左定下势,白云盖顶又转回,右插花翻身往上砍,再举青龙砍死人,翻花往左定下势,白云盖顶又转回,挑袍翻身猛回头,十字分鬃直扎去,花刀转下铜翻杆,左右插花谁敢拒,花刀转下铁门闩,卷帘倒退谁遮蔽,花刀左右往上砍,十字一刀忙举起。

千载寺关圣殿碑录 如椿抄

这篇《春秋刀诀》的抄写者为李如椿,是李鹤林的父亲,是李元善的长子,李仲的长孙,王宗岳的师爷,也是一位文武双修的武术家。《李氏家谱》:“如椿,字万年,配辛氏、张氏,行二,生二子,长旺林,次鹤林,生三女,生于康熙十八年己未五月初八日,早年千载寺习拳,河内县学学习,文武庠生,济源教书传拳。”⑤

经过补遗,王宗岳《太极拳谱》就与唐村本《太极拳谱》成为目次、内容完全相同的完整无瑕的拳谱。

参考文献

①王宗岳等著:《太极拳谱》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年版

②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第一版

③姚继祖著《武氏太极拳全书》山西科技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④吴文瀚著《武氏太极拳体用全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版

⑤唐村《李氏家谱·世系》现存唐村

⑥魏美智《王宗岳生存年代考》《少林与太极·中州体育》2009.2

⑦唐豪编著《王宗岳太极拳经·王宗岳阴符枪谱》民国二十五年中国武术学会发行

⑧孙禄堂著《孙禄堂武学著作大全》 香港迷思达蕾科艺公司2000年版

⑨于化行著《太极拳全书》山西科技出版社2008年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