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资本是什么?—银行业项目管理探讨(七)

银行的资本是什么?

银行的资本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是钱。

没错。没有钱的银行一定是存活不下去的,但还有一个是比钱更为重要的资本:公信力

为什么是公信力?我今天给你讲两个案例,你就会明白我在说什么。

第一个是发生在我国近代金融史上的著名案例。我国在清朝洋务运动时期的第一大钱庄叫做阜康钱庄。谈到这个钱庄,你可能不知道,但你肯定听说过“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是徽商代表人物。他的第一桶金,就是阜康钱庄。鼎盛时期的“阜康钱庄”,在国内分支达20多处,资金达2000万两白银,拥有田地上万亩。

而胡雪岩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胡氏家族的资产可谓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他的家产被朝廷查封,胡雪岩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近代第一大钱庄阜康钱庄轰然倒塌?

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收购生丝,生丝价格日跌,胡雪岩企图垄断丝茧贸易,却引起外商联合抵制。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

开始,胡氏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华洋双方都已到忍耐极限,眼见胜负当判,谁知“天象”忽然大变。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就是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金融危机突然爆发。事已如此,胡雪岩已无回天之力。

清光绪九年(1883年)夏,胡雪岩被迫贱卖手中的生丝,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中国近代第一大钱庄阜康钱庄在客户心中的公信力荡然无存,各地官僚竞相存款,并群起敲诈勒索。导致阜康钱庄瞬间被挖空。胡氏家族也随之没落。

另外一个案例来自于华尔街。在美国金融史上,没有哪家机构因失去公信力遭遇失败比贝尔斯登的破产更加具有戏剧性。贝尔斯登是一家历史悠久(成立于1923年),又极负盛名的投资银行。在2007-2009年的信贷危机期间,华尔街谣言四起,称贝尔斯登在筹集充足资金方面陷入了困境,这些资金是为偿还其他华尔街机构和全世界客户的债务的。贝尔斯登给在次级房贷市场多年的巨额投资引起了其资产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损失。这一谣言一直持续着,很多次级房贷遭遇违约,成千上万的房主离家出走,因为他们已无法承担月供。

贝尔斯登一再向银行、证券交易商、监管者以及公众保证,它将筹集足够的资金以兑现即将到期的债务,并将补充长期资本。然而,谣传延续着,称贝尔斯登处境更加困难,其他金融机构拒绝贷款或与之交易,其资金来源已逐渐枯竭。贝尔斯登的股价暴跌。

担心其他投资银行陷入同样窘境,进而可能引起金融系统顶级机构垮台的恐慌在不断蔓延。为防止市场波动加剧而带来不利后果,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介入并安排了摩根大通银行对贝尔斯登的收购,美联储通过提供紧急贷款对此次交易予以了支持。

于是,美联储和摩根大通银行这两大金融巨头在贝尔斯登破产的时候,重拾公众信心,避免了投资银行业连续破产的“多米诺效应”的发生。

金融机构的公信力“失之容易得来难”,金融服务管理者在公众资金管理方面必须维持公信和自信的氛围以吸引资金。一旦金融机构失去公信,个人和机构会将其储蓄和投资转入其他金融服务商。失去信誉的金融机构最终将失去客户并面临破产。

请思考:商业银行失去公信力将面临破产,中央银行失去公信力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