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限制你成为优秀HR的关键问题
做人力资源十多年了,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怎样的HR才叫专业?
在专业的这条路上,我相信很多HR和我一样,从最早的六大模块开启了自己的人力资源生涯。起初着手HR工作,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考虑:招聘做什么?培训做什么?薪酬做什么?员工关系做什么?......
但很快你会发现模块式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
比如薪酬设计的难点,不在于方案是否符合薪酬设计的原则,如激励性,内外部公平性等,这些问题还是比较显性的,解决起来不难。难点在于你是否真正能理解不同岗位的运作特点,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薪酬模式。当业务变化,工作内容变化,你是否能敏感察觉,使得薪酬考核机制能否随着业务协同变化。
比如,公司推出了一款新品,希望今年能大卖,我们就需要设计相应的薪酬制度。单单设计新品的考核或者提成制度就可以了吗?这样考虑问题过于简单了。我们要思考新品是放在区域卖,还是单独成立团队来卖?各有什么利弊?是用提成制,还是奖金制?是销售人员独立销售,还是需要配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团队?......你会发现这不是简单的薪酬设计问题,你需要多维度的考虑问题。
业务变化,组织变化,岗位变化,薪酬绩效的变化,往往是关联的,这就成为了HR工作的难点。过去割裂的模块式思维方式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否则变成了就薪酬谈薪酬,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虽然这两年大家对HR工作的认知,从关注六大模块到关注组织、人才、文化,但模块式的思维方式很多人并没有变,无非从六大模块变成了组织、人才、文化这些更大的“模块”。思考的范围更广了,维度更多了,但是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找到关联性的问题,发现问题本质的,却是不多。愿意追根溯源的HR,那就更少了。所以,我们看到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中,做薪酬绩效的咨询往往无效,因为前端的业务问题往往没有理清楚,组织问题没理清楚;同样,绩效考核也一样,要么前端缺乏达成目标的策略和路径,要么所设计的战略地图,千篇一律,根本没找到业绩增长的核心问题。雷同的考核内容,缺乏逻辑关系,无法真正对绩效进行“管理”。
另一制约HR工作成果的重要因素是关于HR如何“懂业务”。从流行三支柱开始,到如今HRBP职位的普及,HR懂业务已经成为了所有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共识。但什么是懂业务呢?我看过介绍“懂业务”的文章不下几十篇,但大多无非是懂战略、商业模式、价值链分析,这些老生常谈的内容。不能说这些内容不对,但HR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非常浅薄的。其中最致命的原因是,除了一些头部企业知名企业,大部分企业的战略和执行之间有一条鸿沟,体现在很多企业往往只有目标,没有策略;只要结果,不管过程;战略和执行的鸿沟,直接导致HR理解的“懂业务”都是飘在天上的,想当然的,概念性的,在战略和执行之间缺乏有效运营,HR很难把业务发展和HR工作形成逻辑关系,最终导致业务和HR工作之间两张皮,很难形成真正的协同。
HR要改变这一状态,真正获得管理者和CEO的认同,首先在知识积累上需要重构HR的知识体系,进而改变HR的思维方式。不管HR过去学的是六大模块,还是现在扩展到组织人才文化,在我看来还是一只脚走路,是量变不是质变;要想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一方面要学习业务管理的知识,另一方面才是组织人才管理的知识。比如销售的HRBP要理解销售管理的要点,在此基础上再思考人力资源工作如何与业务管理相结合。同样,研发的HRBP必须懂研发管理,供应链的HRBP必须懂供应链管理。只有你的知识结构变了,你的思维方式才会变,是以业务管理为主线思考如何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而不是按照招聘做什么?培训做什么?薪酬绩效做什么的方式思考问题。也只有这样,HR和管理者/CEO在思维方式才能统一。
这也就是我在HR360工坊始终强调“构建你的知识体系,成为懂业务的HR”的原因。知识结构的差异,最终导致思维方式和认知的差异。
但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谈何容易,外面一次公开课一天起码要2000元上下,而且不成体系,大部分解决的是某个“点”的问题,“模块”的问题。而实际上就像我前文中举的例子,大部分的疑难杂症都是需要找到关联性问题,否则按下葫芦起了瓢,并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
其次,公开课都是标准范式,讲的往往是工具和方法,而实际工作中,因为公司规模、业务的差异,管理成熟度的差异,工具和方法的使用是有条件的,是需要变化的,但标准范式的课程很少把这些关键点说清楚。
于是,我想做一些私教课程,结合你的实际情况,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你提出诉求,你定时间,我提供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完全个性化,时间自由化。打造属于你的私教课程。
炭哥私教,构建你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