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路是纪念“四.八”空难博古烈士的吗?|| 何永年

作者:何永年

1946年4月8日,出席重庆国共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的王若飞、秦邦宪(博古)为了向中共中央汇报和请示工作,与新四军军长叶挺冒着恶劣天气飞往延安,因起飞前遭到国民党特务非常秘密的暗中破坏,当日下午飞机在山西省黑茶山不幸失事,机上人员全部罹难,同机人员还有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叶挺夫人李秀文,儿子阿九,女儿杨眉,以及黄齐生、李少华、黄晓庄、赵登俊、魏万吉等13位民族英雄,连同美籍机组人员4人,共17人。这一不幸事件震惊了中共中央领导层。4月19日,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和延安各界群众三万余人,在飞机场举行追悼大会,悼念死难的烈士。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生,虽死犹荣。”周恩来也题词:“黑茶山顶,延安河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1945年9月新四军第一次解放淮阴城,成立清江市,为苏皖边区政府驻地。1946年4月三烈士遇难时,我华中局与苏皖边区政府正在清江市召开宣传教育大会,会上对三位遇难烈士进行哀悼,与会同志纷纷提议在清江市建立标志,以示永远纪念。经过讨论决定:清江大闸改名为若飞桥,城南公园更名为叶挺公园,城南公园内荷芳书院中的新华图书馆改为博古图书馆。

前不久有位作者在报纸上撰文说,老清江浦的博古路是纪念博古烈士的,其实是误解,仅是历史的巧合而已。在读者中已经产生了一些影响及误导。

从现水门桥到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门前这一段淮海南路,解放前曾是一段崎岖不平的小路,就是一条很窄的巷子,后来逐渐衍变为博古路,历来很多人甚至老清江人都认为是纪念博古烈士的。其实不然,据1987年 由台湾省台北市淮阴同乡会出版,张煦侯先生于1936年底到1937年初完成的著作《淮阴风土记》记载(P101),清江南郊费家荒附近有座古坟,古坟乃清朝初年金石家张力臣之墓,城中有一条博古巷就是张力臣故宅所在。据清江当地一些老人庞声福、杨增寿、王乃荣回顾,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门前曾称为博古路的一段淮海路,就是当年博古巷的所在地。从这里不难看出,清江博古路是由博古巷逐渐衍变而来,而博古巷在1936年前甚至追溯到明末清初就已存在,时间提前若干年,并非为纪念博古烈士而命名,只是历史的巧合而已。

再说,1946年4月华中局和苏皖边区政府只决定将荷芳书院内的新华图书馆改为博古图书馆,之后并没有第二次决定,何况其时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门前到水门桥一带,没有大的街道,甚至连一条直通的巷子也没有。因此博古路和纪念博古烈士毫无关系,但其中也不难看出人们对烈士怀有深深的情感。

另据刚于2019年11月26日病故的我市著名文史专家蒋长明先生遗作《由博古路得名看淮安老地名的底蕴》一文叙说,博古路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清江浦还属于淮安府山阳县,这山阳县出了位金石家、古文字学大家,叫张绍,字力臣,号亟斋……这位张绍大师,晚年一直住在清江浦里运河南面的一条南北小巷中,因为他通今博古,老百姓都通称他为“张博古”,久而久之,他去世以后,他门口这条小巷就一直被称为张博古巷,以示怀念(《光绪淮安府志》、《咸丰清河县志》均有详细记载)。《光绪丙子清河县志》也有记载:“张博古巷其西,相传为张力臣故居”……。自然想起隔壁那条博古巷,于是“博古路是纪念中共领导人博古(秦邦宪)说法便流传开来。随着淮安城市发展,博古路现在改名为淮海南路,闸口街道办事处还一直存在一个博古社区。从张博古巷--博古路--淮海南路,三百多年间,淮安市一条普通路名,有文化底蕴,有历史巧合,比起这些年臆造乱起的路名相比,不知要高明到哪里去了。

2015年10月,由淮安市民政局、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共同编篡出版的38万字的《淮安地名史话》,第二章“淮安聚落地名”中的“清江浦街巷”一节,就没有提到关于博古路这一条目与路名。说明该著作没有收录博古路,一定有它的道理的。全书没有一处提及博古路,难道是遗漏吗?绝无可能。就连淮安交通地名,楼署地名,广场园林地名,工商场所地名,文化场所地名,宗教场所地名,等等你想不到的地名都包含在书内了。因此该书绝不是疏忽而遗漏或忘却在淮安很有名气,历史较久远的博古路了。

为了听听本市群众对博古路的看法,近日笔者特地走访了博古社区与博古大药房。博古大药房位于淮海南路苏皖边区政府纪念馆北边,是租赁纪念馆的房屋,该药房原位于东大街西段,后拓宽淮海路,而搬迁过来的。笔者与药房一位年岁较大的中药师聊天,他只听说博古烈士乘飞机不幸失事,机上人员全部罹难一事,至于博古路和博古大药房店名与博古烈士 之间的联系,详情他就说不清楚了,但据听说是纪念博古烈士的。店中其他几位年岁较轻的店员就更说不出道道来了。

博古社区很难找,问了多人都不知道,最后问了一位环卫工人才找到,该社区犹如闺阁名媛深藏不露,原来位于东大街背街后巷,七拐八绕,好不容易找到闸口医院二楼上,大门口没有牌子,在二楼楼道口才见到两块醒目的牌子。

而闸口医院与博古社区互不相通。进入社区,在社区几个办公室内人们正在忙碌,笔者问了几位均不屑回答,不能怪他们,人家正在忙碌着呢。笔者不灰心,在路边背风有阳光处见到有人在惯蛋,周围还站着几位看二层子的。笔者乘他们一局结束洗牌的间隙,问了一位年约60的男子,他非常高兴地回答了我的提问:“博古路就是纪念博古烈士的,两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的,报纸还能有假?前一段时间大约10月初,有记者还报道博古路和博古社区与博古烈士有联系,就是为纪念博古烈士而存在的!”接着有二、三位看二层人均同意他的说法。这时其中有一位看二层子的搭腔:“不见得吧,前不久我还在星期天报纸上看到这是历史的巧合,清朝时就有博古巷了,我还听说有位文人名叫张博古就住在这条巷子里。”这时打惯蛋者不耐繁而发话了:“不说了不说了,我 们继续打牌。”问话到这里不得不结束,我只有悻悻离开。但是还是有收获的。笔者认为,作为历史文化研究者,应用历史典故定要搞清出处,否则容易误导广大读者。

作者简介

何永年:1941年10月24日出生于清江浦区西长街东端,即现大运河广场东南角,距离越闸(清江小闸)60米处。1962年清中高中毕业,未能考取高校,当年留校工作。之后,工作于清江市供销社,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4年于市二院人事科科长岗位退休(延迟退休三年)。(1959年高中一年级时私秘考取淮阴师专,清中领导未同意而未能报名入学)

退休后开始撰写清江浦区人文历史,2014年将之前发表于国家级、省级、市级各报、刊数百篇文章,汇总后自费出版了50万字的《清江浦轶事》一书。经市区所有报纸整版推介后,该书被索要一空。之后又继续撰写了数十篇文章。

被先后吸收为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淮安市名人研究会理事,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先后参与组织金秋岁月读书会、秋月正红读书会,现为秋月正红读书会高级顾问。

▼▼▼

我家的“古董”
清江浦城寻踪
父   亲
清江浦石码头街清朝时曾叫路头街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