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西游记》:沙僧四句话,教你好好说话
我们看西游记,总觉得沙僧没什么存在感。
浓密的大胡子,憨厚的外表,总是挑着担子的身影,真的有点太低调。
之前还有个段子,说沙僧从头到尾就三句台词:
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
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表面上看起来,沙僧是木讷的。实际上是我们误会他了,沙僧这个人其实情商高得很。
要我说,师徒四人中,唯独沙僧最会说话。
遇事不慌,不说气话
有一回孙悟空出去办事,嘱咐两位师弟照顾好师傅。回来一看,师傅已经被白毛老鼠精给抓走了。
孙悟空顿时火冒三丈,举起金箍棒就要往两人头顶上砸:“我打死你们两个,再自去救师傅!”按照当时的情景来看,孙悟空是真的生气了。猪八戒见状,胆都吓破了,提溜个包袱就要躲。
沙僧倒是不慌不忙,挡在大师兄面前。陪着笑脸:
“兄长,你说哪里话?我们真是单丝不成线,孤掌难鸣。”
“自古道,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须教父子兵,望兄长且饶打,待天明我们和你同心戮力,寻师去也。”
沙僧一口一个“哥哥”,听的孙悟空怎么都下不去手。怎么着,也不能对自己的兄弟动手吧?再说了,他说的也在理——当务之急是救师傅,现在窝里斗反而会让事情变更糟。
先是示弱,套近乎。然后提出解决方案,扯别的都没用。说罢,三兄弟立马冷静下来,商榷要如何救唐僧。
这件事足以看出沙僧的冷静,两位师兄都冲动上头,一个说气话,一个只顾着躲,一边还要顶嘴。唯独沙师弟,还保持清醒。
一个聪明人,不仅仅是头脑转的快,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危急关头,慌乱的时刻依旧保持冷静的思考。
从这一点上来看,沙僧其实一点也不傻。
对人服从敬重,适时提醒
大部分时候,沙僧都是顺从师父师兄的。不管他们说什么,只要没什么大问题,他一定会表示赞同:师兄(师傅)你说的对!
不过,你真以为他没想法吗?不,关键时候他还是最爱提意见的。
比如红孩儿那一回合,孙悟空一听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立马大喜过望,要前去认亲。沙僧在一旁,早都看出来这红孩儿不是什么善茬,连忙劝他:
“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哪里与你认什么亲耶?”
孙悟空不听,去了。结果被三味真火烧红了猴屁股,猪八戒也差不多成了烤卤猪。这下再想想沙师弟说的话,真是有道理啊!
情分归情分,好歹是隔了代的。人家凭什么给你面子?有些事情还真不能头脑一热就冲上去的,容易吃亏。
所以说,沙僧并非对谁都百依百顺。他有想法,有意见,只是会审时夺度,不到关键时候不轻易提出。
否则,就像猪八戒一样成了令人讨厌的“杠精”了。
久而久之,对于沙僧适时的提醒,大家都听得进去了。
不乏风趣幽默
沙僧虽然话不多,但是偶尔两句调笑的话。也不难看出,其实他很幽默。
比如他调侃猪八戒:
“我说教你莫多话,多话的要先蒸吃哩!”
乍一听觉得好笑,仔细想想还是蛮有道理的。
这话,其实就是沙僧的人生经验:做人如总咋咋呼呼,爱出风头的话,迟早要吃大亏。
不过呢,经过他的一番修饰,把猪八戒比喻成“粉蒸肉”,如此当作笑话说出来,让人既听的进去,又不会觉得不舒服。
本质上,沙僧跟唐僧是差不多的。都属于比较沉稳,爱说教的性格。但不同于唐僧,沙僧的说教更容易“入耳”。一方面是他总把自己的身份放的很低,以朋友的姿态和你说;另一方面,就是会加点小小的修饰。
把一个严肃的道理,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和你说。可以说,真的很高明了!
主动示弱,但不卑不亢
最后,我们再说回一开始那三句沙僧经典台词:
“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
”大师兄,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
分析了这么多,再看这三句。居然也有点睿智的味道。
怎么说呢?
首先,这三句话的功能是什么?是传递信息——师傅遇难了。
其次,他先是喊了大师兄,意思是,大师兄,你快去看看,我一个人解决不了。
说明一件事,遇到妖怪了,沙僧不是立马冲上去和妖怪搏斗,而是回来求援大师兄。充分表明了他的立场:大师兄,我没你不行。
如果换作是猪八戒,估计是先上去挨揍挨上一顿,然后回来:“猴哥,这妖怪太厉害了,我打不过。”像孙悟空这种心高气傲的,大概心里就会有意见,遇到危险,你怎么不第一个想到我呢?是瞧不起我吗?
而且要说武功,沙僧和猪八戒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但是猪八戒也是爱出风头的。所以经常跟孙悟空发生争执,沙僧就不同了,孙悟空还能喊他一声师弟。可见,他对沙僧还是比较欣赏的。
在团队中,偶尔示个弱也可以是一种尊重。
真正聪明的人,往往是大智若愚。
就像蔡康永,明明是一个说话之才,但你看到他反而会觉得,他不是那么多话,不是那么刻意讨巧但就是有一种令人舒服的得体。任何尴尬的境地,他都能巧妙的化解。
沙僧大概也是这样的角色,深藏功与名,让别人出风头,一边默默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尊重。
这样的沙僧,你还觉得他木讷吗?
我反正已经拿小本本学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