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做越大的体育蛋糕,品牌该如何瓜分?
近年来,国内外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品牌方如何精准的搭载体育快车助力品牌发展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本文依托舆情智能系统,从现状、典型案例、以及如何更好的促进两者融合等角度展开分析品牌与体育的融合。
体育产业这块蛋糕,大家都想分一块
随着一声哨响,球迷的欢呼声响彻整个球场。北京时间6月16号,国足3-1击败叙利亚,顺利拿到世预赛亚洲区12强赛的参赛资格。
在大家都为国足加油欢呼的同时,网友注意到海澜之家出来冒了个泡。先是国足球员武磊等人身着海澜之家正装的图片在全网传播,随后海澜之家更是追加200万元奖金赠予中国足球队,预祝国足12强赛胜利突围。
从上图6月1日至6月21日之间的海澜之家舆情指数图可以看出,在16日,舆情指数达到了峰值,清朗指数349.3、负面指数180, 6月以来清朗指数首次超过负面指数。
对比6月1日到21日的数据,海澜之家的平均话题量在200-400之间,而在16日当天,海澜之家的话题量达到6月以来的最高,为948,其中以微博、微信端为主。
海澜之家的这波操作既为国足造了势,也同时给自己的品牌带来了话题关注度,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品牌知名度。
不只是海澜之家,支付宝、字节跳动、vivo、李宁等品牌也和世界杯、欧冠等重要赛事合作。这是一个群雄角逐的时代,品牌方都想吃上一块体育蛋糕,通过体育赛事,塑造品牌形象,提高曝光度以实现其商业利益。
李宁的分蛋糕之路
在品牌和体育赛事融合的故事中,李宁是比较成功的一家企业。作为中国本土运动品牌,李宁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借助全球体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长为一个国际化潮牌,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李宁公司长期致力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赞助过数十个体育赛事和运动团队。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始,李宁公司便伴随中国体育军团一路走来,为运动队提供装备。
在国际方面,李宁公司更与NBA、FIBA、ATP等国际顶级赛事、顶尖运动团队和组织结为战略伙伴,通过这些赛事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获得赛事的赞助权只是最基础的品牌与赛事的结合,李宁更加注重的是“体育精神与品牌价值的融合”。
李宁与体育的融合不是一种短期行为,而是注重持续性和连贯性。李宁举办了许多推广活动结合到体育营销之中,将体育精神融入到自己的产品设计之中利用数字媒体和移动传播的发展,将CBA、NBA、FIBA、奥运会等体育赛事变成品牌价值观输出的平台。
李宁是CBA联赛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同时,李宁公司还透过中国校园篮球赛事的赞助,创办自有IP的草根篮球赛事及青训体系的建立;加深与学生及年轻人的沟通渠道,不断提升篮球产品专业属性,在CBA职业联赛外覆盖更广泛篮球群体。
例如签约NBA著名的”硬汉”巴特勒,将巴特勒的强硬、富有激情的性格与李宁“运动燃烧热情”的文化融合,生产研发巴特勒签名球鞋。
原先巴特勒的铁粉也从耐克转至李宁,购买巴特勒的球鞋以及周边,这也使得李宁被越来越多的美国消费者熟知,极大的增强了其国际知名度。
李宁公司在篮球领域的持续性投入,不仅使李宁公司在运动资产累积方面取得全新突破,更进一步巩固了李宁品牌在篮球运动领域的专业形象和篮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蛋糕越做越大,怎么才能吃上呢?
想要吃上体育这块蛋糕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适合与体育赛事合作,不适当的搭车可能会让品牌陷入砸了钱却被完全淹没的局面。品牌方需要做好成为诸葛亮的准备,才能更好的借风。
首先,品牌在选择体育赛事时要注重品牌的契合度和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品牌要和体育保持一定的联想力和沟通力。消费者始终是企业追随的主体,如果消费者不买账,再好的营销都是徒劳。
其次,企业在进行品牌融合时,一定要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制定持续投入计划,并确定不同阶段的产出标准,进而评估与完善,综合运用各种营销手法和资源,全面促进品牌和体育赛事的深度融合。
最为重要的是,企业在促进品牌和赛事的融合时,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既能够通过赛事活动传播品牌理念,提高目标群体的品牌认知度,还要能够直接促进购买行为,引发销售高潮。
在这一点上,准者体育近几年的发展比较迅速。作为国内新兴发展的篮球体育品牌,准者从与国内联赛的合作开始,尤其是与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和国内头号单挑赛事——“路人王”的深度合作。
大学生和年轻人是准者体育的现实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也是准者体育关注的核心群体。在准者高校行等活动中,品牌方不仅通过赛事活动传播了其品牌理念,更通过其移动的准者小店和赛事奖励(准者体育无门槛优惠券)促进了直接的购买行为。
18日-20日,CUBA男子组四强赛开打,网民对此关注度不断攀升。作为装备提供商的准者体育也得到了较高的曝光度。从舆情系统关于准者体育的话题度可看出,17日开始,准者体育的话题量明显增多。19日CUBA男子组总决赛两支队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出炉更是使得准者体育的热度达到最高点。
从舆情词云图中可以看出,“CUBA”、“装备”、“球员”等关键词的热度变得更为突出。
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品牌选择与体育赛事合作,与体育产业融合。品牌要精准定位,利用好新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立足消费者体验,为品牌发展注入时代特色,最大限度的发挥品牌传播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