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李光弼与郭子仪的差距
唐朝名将:李光弼与郭子仪的差距
在整个唐朝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文臣武将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这也是彰显唐朝繁荣盛世和强大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早在唐朝尚未建立之前,像秦王李世民、秦琼、尉迟恭、李勣等人就已经是非常出名的战将了,他们为唐朝的建立以及冲锋陷阵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在唐朝建立之后个个都是备受重用的大将。当然由于李氏集团乃是关陇贵族的出身,因此这其中也不少是藩将。
关陇贵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便是其中的很大部分军事将领实际上都是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出身。他们有的本来就是少数民族的首领,因而得到了北周宇文泰的重用,而有的则是普通少数民族势力出身而已,但是因为军事才能突出,拥有辉煌的战绩,因此被一步步提升成为高级军事统帅的。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北周宇文泰本来就是少数民族出身,因此他本人对于少数民族将领还是比较信任的,相比之下汉族出身的将领似乎在信任程度上就要差一点。
而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的藩将时代,这种胡族风气对于隋唐这个同一时期其实影响还是非常之大的。不论是隋朝还是唐朝,我们都可以看到此时有大量的藩将出现,而且这些藩将还都是能够担任高级将领的。
前言
有唐一代,不管是唐朝建立之初,还是在唐朝的中后期,我们都能够看到藩将的身影,为此唐史学界还有学者专门写了《唐代藩将》一书,有兴趣的读者们可以去看看。不过通过笔者对于唐朝有关藩将的研究,特别是对藩将所受到重用的时期分布,可以发现这有一定的区别。在唐朝建立之初,也就是唐高祖至唐玄宗时代,我们能够看到藩将在唐朝军将中所占的比重还是非常大的。
而到了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藩将的使用比重在不断下降,这个现象充分说明在安史之乱这个节点上肯定出现了重要的拐点或者事件。不错,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实际上是唐朝走向衰落的关键节点,而发动此次反叛中央战争的始作俑者便是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二人皆是备受唐朝中央重用,特别是深受唐玄宗信赖的藩将,玄宗甚至能够将帝国的整个东北边防交给安禄山。
《安禄山事迹》载:“遂于范阳之地筑城,虽外示御寇,实乃内贮兵器,畜养同罗、奚、契丹等蕃人健儿。又以八千余人为假子,家童教弓矢者百余人,乃皆感恩竭诚,一以当百。”
由此可见,玄宗对于藩将的信任可以说到达了一个新高峰,也正如此才会助长了藩将开始割据跋扈的现象,由此酿造了安史之乱的恶劣后果。此次战乱差一点就让昨天还是那么强大繁荣的帝国走向覆灭,如若不是各地勤王军能够集中抵抗安史叛军,再加上安氏集团内部矛盾尖锐的话,恐怕唐朝官军并不会取胜。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定安史叛军之乱中,有几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将领,比如被称为唐朝“中兴名臣”的郭子仪,其还被赋予再造王室的美誉。此外还有李光弼、颜真卿等人。不过在整个平定过程中,郭子仪是被冠以天下兵马的最高领袖的,而真正负责在前线进行平叛任务,与安史叛军真刀真枪干的当为李光弼。那么为何后人对李光弼的印象不如郭子仪深呢?
一、再造王室的功绩令郭子仪更胜一筹
在安史之乱的平定过程中,虽然郭子仪担任着整个官军的领导权,但是真正在前线同安史叛军作战的当为李光弼。而且在李光弼的率领之下,唐朝方面赢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有效改变了战局,令不可一世的安史叛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强度的抵抗和压力。由此也导致了安史集团内部统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并且使得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杀死,安思绪不久之后又被另一大统帅史思明杀死。
李光弼在整个平叛过程中功勋卓著,战功赫赫,像著名的常山之战,李光弼率领军队有效遏制了安禄山叛军南下的攻势,这为关中地区能够调集兵力进行防御部署提供了条件。太原之战也是由李光弼领导和组织的,此次战役李光弼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有效阻击了史思明军队西进的攻势,保证了关中地区的安全。
《旧唐书》载:“自禄山反后,常山遂为战场,与贼将蔡希德、史思明等战于常山郡之嘉山,乃大破贼党,斩首万计,生擒四千。思明遂露发跣足,逃奔于博陵。”
此外还有相州之战、河阳之战等等,可以说几乎在整个安史之乱中唐朝所获胜的著名战役都是由李光弼发动的。那么为何李光弼却没有获得郭子仪如此大的盛名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郭子仪实际上一直被认为是唐朝官军的最高统帅,而且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李光弼实际上就没有太大的作为的,可以说属于昙花一现,而郭子仪就不一样了。
根据二人的年龄来看,郭子仪年长李光弼11岁,而又比李光弼晚去世17年,足足活了84岁,这在那个年代真可以说是高寿了。在藩镇割据的时代,郭子仪可以说在稳定唐朝政局,率领强大的朔方军有效保证了唐朝政权的平稳运行方面贡献十分突出。与此同时,吐蕃在西北边疆所造成的威胁也令唐朝不得不依靠郭子仪,因此其又被称为再造王室的美誉,从整个程度上来说,李光弼还是略逊一筹的。
二、拥兵自重的李光弼不太懂功高震主
李光弼在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可谓一战成名,而原来只是作为边军一支的朔方军也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迅速成长为了整个唐帝国依赖的军种体系。李光弼曾经作为朔方军的统帅在积累了赫赫战功之后,也受到了唐朝统治者的重用,尤其郭子仪对其也非常重视和称赞,这使得李光弼在一段时间达到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事业有成。
《全唐文》载:“故克壮大业,无愧前贤。又官惟其人,固难虚授,是业以存善,抑闻旧章。而况经纶之时,义参於缔构,于艰难之际,功茂於始终。不有殊奖,宁彰厥德。”
不过可惜的是,隋朝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皇帝开始注意对于武将权利的限制,而宦官作为皇帝最为亲密、信任的群体,开始获得了参政和监军的权力。唐朝中期的第一大宦官鱼朝恩便是依靠皇权开始不断向军队系统深入的典型,甚至中兴名将郭子仪都不得不忌惮鱼朝恩的势力。
在鱼朝恩的怂恿之下,唐代宗对掌握兵权的郭子仪也十分忌惮,因此便一道圣旨夺了郭子仪的兵权,明升暗降。郭子仪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其能够听从皇帝的旨意。顺势而为,懂得功高震主的严重后果。而李光弼就不同了,在亲眼看到昔日的老将军郭子仪落得被夺权的待遇之后,他开始害怕自己的兵权也被鱼朝恩夺走,因此他开始占据徐州拥兵自重。
尤其是在仆固怀恩之乱,关中又一次遭遇巨大威胁之时,唐朝中央急命李光弼出兵赶赴关中勤王,然而李光弼却在行军途中迁延不至。后来唐代宗又让李光弼进京面圣,他本人却又假装听不见,这就很明显是在和中央作对了。此后李光弼也便成为了朝廷的重点关注对象,其威信也一落千丈,最终只得在抑郁当中度过余生了。好在代宗不计前嫌,念在其赫赫战功,还给他谥号。
三、号称“五福老人”的郭子仪一生传奇和圆满
郭子仪即可以说是唐朝中兴之名将,也可以说其拥有再造王室之功绩。安史之乱结束初期的唐朝正处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以及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当时的皇权尚且不稳定,河朔藩镇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势一直存在。而能够帮助此时的唐朝度过危难时期正是郭子仪及其率领的朔方军,此后虽然郭子仪本人也几经浮沉,但是其对于唐朝的作用毋庸置疑是不可替代的。
晚年的郭子仪其实也有着崇高的地位,特别是他的女儿和儿子们个个都是当时朝廷的显贵,由此也奠定了郭子仪中唐第一名臣的重要地位。而与郭子仪崇高的地位和福寿康宁相比,李光弼则显得暗淡了许多。
尽管安史之乱结束之后的李光弼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却在政治转型激烈之时的唐朝无法适应新环境、新局面,这令李光弼晚年实际上承担了太多的压力。也正因如此,晚年的郭子仪个李光弼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也是李光弼历史地位和评价步入郭子仪的重要原因。
《容斋随笔》载:“郭子仪乃再造王室,既以身为天下安危,且权任既重,功名复大。及至德宗即位,遂自外召还朝,其所领副元帅诸使等悉罢之,不见信于庸主。”
评价
不管是藩将,还是真正的汉人出身,早在北周时期,随着关陇贵族政策的推出,这种集地域文化和风俗于一体的集团性组织就已经开始紧密融合在一起,并在此之后的中原逐鹿中发挥出了巨大的影响力。
隋朝的建立者杨坚其实就是冠龙贵族集团的典型代表,李渊自然也是当初北周时期几大柱国将军李虎的儿子,因此唐朝的建立者李氏集团自然也是整个关陇贵族集团的出身。唐朝藩将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历史都是非常有名的,这虽然与独特的关陇集团文化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在那个多民族统一的时代,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的确也是非常突出的。
李光弼和郭子仪作为安史之乱中崛起的两位名将,对于平定叛乱、恢复唐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李光弼甚至可以被称为是平定安史之乱的绝对主将,不过个人对于政治的敏感度以及时代环境使得李光弼始终无法超越郭子仪。
参考文献:《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