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粮库胡同往事》连载(3)

名人笔下的地安门

米粮库胡同距离地安门仅一箭之遥。早先地安门在百姓口中还有个俗称——后门,与正阳门的称呼的前门相对应。早在上世纪30年代,时任北京大学教授朱光潜,就住在后门内路东的慈慧胡同3号。他撰写了精美散文《后门大街》,曾发表在《论语》1936年半月刊上。

明国年间的地安门外大街,远景是鼓楼

朱光潜说:“北平的精华可以说全在天安门大街。它的宽大,整洁,辉煌,立刻就会使你觉到它象征一个古国古城的伟大雍容的气象。地安门(后门)大街恰好给它做一个强烈的反衬。它偏僻,阴暗,湫隘,局促,没有一点可以叫一个初来的游人留恋。”但,因为朱光潜住在地安门里的慈慧殿,要出去闲逛,就只有这条街最近便。朱先生无论是阴晴冷热,无日不出门闲逛,一出门“就很机械地走到后门大街”。因而,朱先生说道:“它对于我好比一个朋友,虽是平凡无奇,因为天天见面,很熟悉,也就变成很亲切了。”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和他的女儿

因着对这种“自由而诡秘的意味”的恋念,后门大街成为了朱光潜先生最重要的消遣去处。虽然旗人破落了,后门也破落了,但是“那些破落户的破铜烂铁还不断地送到后门的古玩铺和荒货铺”,所以,没有半里路长的后门大街却有十几家古玩铺和一家旧书店。朱先生就常常拉着沈从文一起在这里淘宝。他说自己在后门大街逛古董铺和荒货铺,“心情正如钓鱼。鱼是小事,钓着和期待着有趣,钓得到什么,自然更有趣”。

同样住在地安门帽儿胡同的清史专家朱家溍,1914年生于北京,绝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心中的后门就有些历史的纵深感。

“国宝”级史学大家朱家溍

朱家溍撰文说:“地安门俗称后门,因而(万宁)桥也就随着叫作'后门桥’,这座桥和正阳门五牌楼下的正阳桥、天安门前金水桥、太和门前内金水桥,是同在中轴线上最北的一座大石桥。我少年时还看见这座桥完整的白玉石雕栏,东西两面桥礅上石雕形状的水兽,伏在闸口俯视着桥下从西往东流的水。”其实,细究之,这个后门看似与前门相对,其实也不尽然。

因为熟悉,更是因为热爱。朱家溍也经常在地安门大街上“闲逛”。他甚至能在晚年的回忆中,依次说出地安门外大街上每家店铺的位置;哪家挨着哪家,哪家店铺的字号和特色。夜深人静时,常想起老人说的话:“别闹了,该睡觉了,故漏斗打鼓了。”那年月,躺在家中倾听着夜空中传来的阵阵鼓声,总觉着心里特别踏实。

在余钊撰写的《北京旧事》中写道:“根据1934年《北京市商会会员录》记载,从地安门外到钟鼓楼,有参加同业公会的商号137户,以经营粮食、布匹、油盐、干锅杂货、煤炭为主,还有十八家古玩店,主要集中在烟袋斜街(地安门外)。当时北京城里不少八旗贵族家庭没有了俸禄,又没有谋生的技能,靠变卖家传的古玩混日子,古玩店的货物主要来自这些人家。在民国后期,随着王府井、西单等商业区的进一步繁荣,鼓楼一带的商业不如往日那么兴旺了。”当时,由内城到外城,只有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三个城门洞,而正阳门洞还不能走。所以,交通堵塞早在百十年前就是个大问题。正源于此,地安门外的繁荣也就不足为奇了。

胡适与夫人江冬秀

胡适先生在《丁文江的传记》中写道:“当时北平城里和清华园的一些朋友,常常在我家里或在欧美同学会里聚会,一起讨论国家和世界的形势。俞平伯常从清华南院'秋荔亭’,乘车到后门内米粮库胡同参加讨论。在交通不发达时代的北平,那是很遥远的路程。”当年从清华园到地安门远近先不说,但最终要想到达目的地——米粮库,地安门则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门;那是必经之路,必进之门。(待续

(0)

相关推荐

  • 《地安门史话》连载(39)

    久居地安门的老北京人 2004年,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主持下,经过市规划委等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北京旧城保护首次以立法形式加以明确.这些规划文件就像一张张的防护网,使北京的古都风貌不再被继续 ...

  • 【每天老照片】-1万-1726- 清末旧照片:崇文门客商熙熙攘攘,旗人贵妇骑驴出行

    1906年,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发行了相册<北京名胜>,记录了清末北京的人文景观,相册展示了社会生活景象,揭示了鲜明的时代氛围. 今天,我们从这些小组中选择一组,带大家看一下一百多年前的真 ...

  • 气魄恢弘 大北京中轴线

    1958年至1959年间的北京中轴线 古代北京城 北京城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元世祖营建的元大都城.元朝定鼎中原后,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建设大城作为元都,至元四年(1264年)下诏,在原金中都东北方向营建元大 ...

  • 《1955年9月授衔时十位大将居住的公馆...

    <1955年9月授衔时十位大将居住的公馆寓所> 粟裕: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东侧雨儿胡同33号院. 徐海东:辽宁省大连市文化街75号 黄克诚: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恭俭胡同2号 陈赓:北 ...

  • 《地安门史话》连载(3)

    太监偷盗成风,建福宫着起大火 1923年夏,故宫中的建福宫着起了大火,百年宏伟建筑连同无数奇珍异宝付之一炬.已然逊位的溥仪,对这场大火的起因心知肚明,立刻拘押了几名太监进行审讯,但终因"查无 ...

  • 《地安门史话》连载(8)

    太医怎样给宫中的女眷们看病? 光绪被慈禧软禁之后,总觉得自己病身沉重,痛感是吃药太多导致,于是,光绪专门对御医们说,你们看我的病能治就开方子,千万不能以药试病.但太医们谁敢不开方,居心何在啊?甚至在光 ...

  • 《地安门史话》连载(9)

    恭俭胡同古庙多,三宝太监在此办公 恭俭胡同北起地安门西大街,南至景山后街,距离紫禁城只是一步之遥.所以,在明清时将内官监署设置在此.也是考虑到实际距离,虽不像太医院那样人命关天,但皇家工程同样也是人命 ...

  • 《地安门史话》连载(10)

    京城第一大茶馆--天汇轩 当年,在地安门内都是围绕着皇家服务的衙门,但出了地安门则为人间俗世了.由于守着皇城住得多为在衙门里做事的官吏,所以在吃喝玩乐上也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俗话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 ...

  • 《地安门史话》连载(15)

    据翁立所著<北京胡同>中写道:"地安门共五大间,地基只有数尺,门北与马路平,门南稍向下斜坡.中间的三大间,是大门洞,东西各一大间,是守门人员和更夫住的地方.红墙黄瓦,门上的大横梁 ...

  • 《地安门史话》连载(16)

    用画笔记录地安门的人 在地安门周边,有这样一些人对地安门情深意切.早起出门他们与晨光中的地安门擦肩而过,晚上下班与暮色中地安门如影相随.久而久之,地安门就好比是心中的上帝,看见它心里就感觉那么踏实和安 ...

  • 《地安门史话》连载(17)

    张先得(中)捐赠画作 还有位名为张先得的年轻人,当时是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前身)的学生,站在北新桥的欢迎队伍中,衣服后背上用粉笔写着"解放了",又唱又蹦地表达对北京古城的热爱.偶 ...

  • 《地安门史话》连载(25)

    张之洞故居成机关大院 走进地安门外大街白米斜街,一座与众不同的大院子映入眼帘.广亮大门对面是一扇保存完好的大影壁,上马石.八字门墙等,昭示着昔日院子主人的身份:这就是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的故居 ...

  • 《地安门史话》连载(33)

    冯友兰:从清华园到白米斜街 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深入人心,大多粗通文化的中国人,都是通过阅读这部著作而开启智慧的人生.冯先生早在1924年就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 ...

  • 《地安门史话》连载(38)

    消失了的委托商行 在那个特殊年代中,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口号中,一些人举家回到农村老家.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和衣物,大多都送到委托商行变卖,一是为了轻装上阵,再有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