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无不为,直译过来就是只要做到无为就可以无所不为。对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人的而言,最大的难题不过是如何治平天下了。老子对于这一课题给出的教导是,无为是治平天下的最佳策略,只要做到无为就可以无所不为,自然包括治平天下。
老子
老子在第三十七章中直言无为的益处,侯王能守无为,天下必得大治,那怕你不曾想让天下大定,天下也会自然而然地归于太平清,具体的原文如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1.什么是无为?
那么什么是无为呢?经文第三十四章中讲: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其主,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而能成其大。
这一章讲道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这是道的无为。
经文中六十六章中讲: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一章讲江海以其善下不争,而王于百谷。这是江海的无为。
蓝色的海洋波浪
2.为什么做到无为就可以实现无所不为?
为什么只要做到无为就可以实现无所不为的目标?首先,以有为治天下,没有见过能成功的。经文第十九章中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经文第五十七章中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经文第七十五章中讲: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这些章节都是讲君王越是有为,天下便愈加混乱难治。所以老子需要树立无为的榜样,作为无为法则优于有为的证据。圣人治天下是无为为法则的,经文第二章中讲: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圣人以无为、不争治天下,他的功绩就越被人们牢记。第七章讲,天地生养万物,以其无私不争,圣人效法天地,其无私而成就己私。经文这样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第八章讲水无为,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圣人、天地和水,皆以无为之德而得天下,受到人们爱护和尊敬。人主再大,大不过圣人、天地和水,但它们都保有无为品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有。所以老子主张,侯王欲治平天下,要效法天地、圣人和水,保有利而不害,功而不争的品德。
第九章讲功成身退的道理: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第四十六章讲寡欲的道理: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六十五章讲愚民政治,为腹不为目。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顺。经文第三十与三十一章,讲反对发动战争的道理。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荊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䘮礼处之,杀人之众,以衰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小结: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认为,只要统治者效法天地、圣人和水的无为不争之德,并实践上述原则,就一定能实现天下得太平清静的目标。所以老子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