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下三吴起白烟”,那白烟里面,笼罩的是良渚文化和松泽文化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关于这首诗中的“浪下三吴起白烟”一句,毛主席在1959年12月29日的一封信上说:“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

毛主席这首诗中的“浪下三吴起白烟”,就是以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三吴地区——苏州、常州、湖州,来泛指长江下游。

而要说到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的三吴——苏州、常州、湖州,那就不能不说到太湖流域,不能不说到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松泽文化了。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那么,这个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良渚遗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耀眼存在呢?

这个良渚遗址,在中国考古界乃至世界考古界距今5300-4300年的考古发现中,是最为耀眼的一个存在。

她在那个时期,广泛分布于长江下游的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

当然,太湖之南的湖州,也会分布着许多这样的文化遗址。

这种文化遗址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她所出土的玉器,发展到了玉器制作的最高阶段。

而出土玉器,对这种文化,又意味着什么呢?

出土玉器,就是意味着,这种文化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源头之一的庖犧氏部族,有联系;与我们东北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有联系。

那么,这又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伏羲氏,就是来自于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

伏羲之“羲”,字形上是“羊+禾+丂+戈”,表示他们半农半牧、以龙为图腾,尚武好战。

而这个特征,就正符合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特征。

但是,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主人,并不是伏羲氏,而是庖犧氏。

庖犧氏之“庖”,就是说,他们住在蒙古包里,尽显游牧文化的特色。

而伏羲氏,是湖南地区高庙文化、汤家岗文化、和长江中游之南岸的大溪文化的主人。

伏羲氏之“伏”,是打了败仗,伏地而走的意思;伏羲氏之“羲”,字音通“兮”,是可歌可泣的意思。

这里面,就包含着一个庖犧氏南下中原,变成祝融氏;然后,祝融氏战败,逃往湖南,变成伏羲氏的故事。

祝融,就是有祭祀权的统治者,就是奴隶主。

距今7200年左右,东北辽西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变成赵宝沟文化。

然后,距今7100年,河北地区的磁山文化消失;距今7000年,河南地区的裴李岗文化消失。

那么,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为什么会相继消失呢?

这份答案,可以用距今64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一座“天盖墓”,给我们揭晓。

濮阳西水坡遗址中的“天盖墓”,具有几大文化特征,分别是:星宿文化、龙文化、虎文化、鹿文化、蜘蛛文化。

而这些文化特征,都与东北辽西地区的赵宝沟文化相吻合,反倒是河北、河南,以及其它的地方,在这之前,都没有这些文化。

这就印证了史籍记载中的庖犧氏“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的说法,说明,庖犧氏在这个时候统治了中原。

但是,在这座“天盖墓”的上面,紧接着,又是仰韶文化的遗存。

这实际上,又印证了史籍上所记载的庖犧氏“立一百一十一年崩”,是所言属实。

而庖犧氏“立一百一十一年崩”之后,他们又去了哪里呢?

史籍记载“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这句话就解释了,为什么湖南地区的高庙文化、汤家岗文化、和长江中游之南岸的大溪文化遗址中,会出现龙文化和玉文化了。

因为,伏羲氏在中原战败之后,来到了这里,就把他们部族的文化特征,也带到了这里。

然后,我们就发现,安徽潜山地区的薛家岗文化,和含山地区的凌家滩文化,也有玉文化和龙文化。

那么,薛家岗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主人,又是谁呢?

他们就是伏羲氏的后裔朱襄氏。

朱襄氏又号称翼龙或应龙。

其中,翼龙,是他们的自号;而应龙,则是金天氏对他们的蔑称。

庖犧氏部族“以龙为官”,每个部落,各自都是以龙来命名的。

作为庖犧氏部族之王族的伏羲氏,就自号飞龙氏。

而飞龙氏的后裔朱襄氏,为了与祖先有所区别,就改称自己为翼龙。

意思就是,自己是飞龙氏的后代。

但是,他们与红山文化的主人金天氏会合之后,金天氏出于争权夺利的需要,就蔑称他们为应龙。

《山海经》记载“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

这个应龙,就是凌家滩文化的主人朱襄氏。

他们是伏羲氏的后裔,是庖犧氏部族的王族贵胄。

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真的是在黄帝和炎帝,以及黄帝和蚩尤之间进行的吗?

NO,不是的。

考古发现,在距今5500年左右,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发生了从第一期向第二期的转化,而第一期文化的主人变成了被统治者——奴隶,第二期文化的主人中的统治者——奴隶主们,带来了属于庖犧氏部族的文化;同样,河北河南地区的仰韶文化中,也参入了庖犧氏部族的文化因素,并且,庖犧氏部族文化占主导地位。

在这之后,距今4800年,庖犧氏部族的统治垮台,各个地方相继出现各具特色的龙山文化,表明“万邦协和”的五帝时代到来。

所以,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其实是发生在距今5500年,那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

参加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在中原和山东地区的这一方,是炎帝、夸父、和蚩尤;而庖犧氏部族的这一方,就是红山文化的主人金天氏,和凌家滩文化的主人朱襄氏。

由于黄帝之后,金天氏的后裔颛顼和帝喾,相继成为天下共主,他们为了给自己的祖先脸上贴金,就封自己的祖先金天氏为黄帝。

所以,在后来的对于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的记述中,就出现了黄帝战蚩尤和黄帝与炎帝大战的记载。

而在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中,“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这个应龙,就是朱襄氏。

为什么“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之后,“乃去南方处之”呢?

这就是因为,根据历史传承,朱襄氏是庖犧氏部族的王族贵胄,他们应该领导金天氏,但是,金天氏如今自成一统,并且,比他们朱襄氏的势力还要庞大,不服从他们朱襄氏的领导。

他们就只好离开中原,包括将自己为谋取中原而建立的凌家滩根据地,也放弃了,而去太湖流域,重新建立江山。

这就是距今5300年,凌家滩文化突然消失,而良渚文化突然兴起的原因。

良渚文化为什么显得比当时的其他文化要辉煌得多呢?

第一,他们处在水乡,需要筑城和筑堤,而当时的其他文化都不是处在水乡,不需要筑城和筑堤;第二,他们征服了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具有大量的奴隶,又没有外部压力,所以,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而中原地区的金天氏,面临着来自于西方炎帝部族的压力,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到后来,金天氏垮台之后,黄帝奉行“万邦协和”的政治理念,根本就没有大规模的奴隶存在,所以,也就更不可能做出像良渚文化那么大的工程了。

至于说,良渚文化的玉器高级,那就是技术逐步成熟,而且,财富积累够多的结果。

良渚文化到距今4300年结束。

在这之后,就有大禹治水,和大禹的前辈鲧,因为抗洪,而被雷电击中身亡的故事,并且,还有应龙帮助大禹治水的故事。

可见,良渚文化,就是亡于无法抗拒的洪水。

但是,良渚文化的主人们,并没有彻底地离开这里,并没有完全地放弃这里。

特别是被庖犧氏部族所征服的松泽文化的主人们,他们无论如何,总还是有人在这里顽强地生活着。

之前的河姆渡文化,是在这一带种植水稻;之后的大禹麾下的防风氏,就是在如今的德清县武康境内,建立邦国。

周朝的周太伯,开辟吴地,就有由苏州、湖州、吴江所组成的“三吴”。

三吴之地的主人们,主体上就是河姆渡文化松泽文化等古老的土著文化的后人。

宋朝之后,江南地区的工商业兴起,苏州和湖州,就是太湖流域工商业生产的前门后店。

这些,都是当地人勤劳地发展农业生产所产生出来的结果。

只是,苏州作为前门,她承担了工商业生产者的角色。

而湖州作为后店,就为苏州提供充足的农产品,提供充足的工商业生产之原料。

如今,网络时代,没有前门,也没有后店了,只有网红。

而早已扬名海内外的苏州,是没法成为网红的。

那么,紧挨着她的湖州,不就是人们所期盼的新面孔、新网红吗?

湖州,南太湖,她紧挨着苏州。

苏州有的,她有;苏州没有的,她也有。

在这个网络时代,湖州,就像一枚青涩的少女,从苏州这位成熟大姐的身后,走向前台。

大姐,不可以示好;而少女,值得追求。

湖州,有势若奔马的天目山脉和相传是干将莫邪铸剑之地莫干山。

这里山美水美。

而其实,最美,莫过于人美。

湖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之邦。

湖州的百姓,温文尔雅、知书识礼。

他们说出来的方言,糯软悦耳,韵味十足。

“绷绷硬”、“蜡蜡黄”、“墨墨黑”、“雪雪白”、“冰冰阴”、“绝绝细”、“簇簇新”,一个个频率极高的地方性词汇,绘声绘色、贴切形象、鲜明生动、活龙活现,让初到此地的客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是一个文化高地、温柔之乡。

回头,我们再读毛主席诗词:“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你想“耕田”吗?

浪下三吴”的湖州、南太湖,白烟缭绕,确实是一个“耕田”的好去处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