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音出现以前,古人是如何学习文字读音的?
拼音是我们学习了解一个汉字的基础。据史料记载,中国的汉字拼音运动,是从清末民国时候才开始的。
卢戆章,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他曾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开始修订汉字拼音方案,当时有些学者提出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但很幸运的是,我们的方块字最终并没有被一堆拼音所替代。
拼音的文字改革
又到了1958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的语文课本才采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接着,中学教科书、字典、词典以及通俗读物、扫盲课本也采用汉语拼音注音。
因此,我国的拼音历史只有短短的百年时间,那在百年之前,漫长的旧时代中,古人是如何辨别汉字的读音的呢?
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
1、直音法
作为准确度最高的汉字标注,理解也极其简单。不知大家在学习英语时,是否也使用过“汉字”读音来进行标注?
与这种方式相同,譬如“冶”这个字,旁边可能会备注是小编的名字“陆也”的“也”字,当然,前提是这个字得是个通用字。若使用一个生僻字备注另一个生僻字,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此,这对使用者的文化水平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
字典中的多种注音方式
2、形声字
有句话叫“秀才读字读半边”,原因在于中国文字,大都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转变而来,因此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
这种字,分为形旁和声旁,形旁表示类别,而声旁就是表示读音。
当然,形声字读法也是有弊端的,例如“椅”字,若是读成“奇”的读音,便容易贻笑大方。
古籍中的注音方式
3、读若法
这是对直音法补充,读若法是为了解决了直音法的缺陷。与直音法不同的是,用读若法注音的字不一定非要是相同的音,也可以用读音相近的字,这便大大扩大了直音法注字的范围。
例如“化”一字,能同时给“花”“华”“画”等读音的字备注,旁边再以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声进行更加细致的描述。用这样的方法可以很轻松的避开生僻字。
古籍中的注音方式
4、反切法
反切法相当于是拼音的前身,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前一个汉字取其“声”,后一个汉字取其“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如:缓,胡管切。(《广韵》)“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以及上声,然后拼合成(huan=h+uan)。
这种方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
反切法注音
事实证明,并非是仓颉造字时忘记创造了读音,以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对于创造与学习汉字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