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润茗针灸医案:中风
中风
吴某,男,56岁,农民。
1991年10月22日初诊:一周前突感颈部胀痛,头晕目眩,服降压药休息片刻,症状消失。今日又感头痛、头晕、目眩,左上肢无力,不能持物。素有高血压史,血压波动在18.7~24/12~16kPa(140~180/90~120mmHg)之间。左上肢活动力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压20/13.3kPa(150/100mmHg)。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大。
辨证:患者年逾五旬,肝肾阴虚,肝阳浮越于上,扰及神明,气血逆乱经脉失调。
治则:平肝潜阳,舒筋通络。
取穴:肝俞双 ,风池双 ,曲池左 ,合谷左 ,太冲右 。
手法:捻转开合补泻。肝俞泻法不留针,合谷、太冲取单侧交叉刺之,留针20分钟。
1991年10月25日,经两次治疗后,头痛头晕消失,左手持物有力活动自如。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遵前法继针一次巩固疗效。
建议患者隔姜灸足三里、绝骨穴每日一次,每穴灸5~7壮,10次一疗程,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中风先兆属西医学中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所致。近年来,此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尤其是50岁以上的患者,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常误诊为颈椎病,故在临症时要认真询问病史,注意患者血压的变化,以防延误治疗。朱丹溪曾提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代罗天益也提到:“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
中风先兆又多为阴虚阳亢,风火相煽之证,故泻肝俞,可平肝息风;泻风池,以疏风通络;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走而不守,配原穴合谷,既可清热泻火,又可通经活络;太冲为肝经的原穴,配合谷,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为四关穴,刺之可行气活血。以上几穴相配使阴阳平衡,气血相和,肝风自消,症去病愈。
艾灸足三里、绝骨二穴,是取艾之辛香之性,以通十二经络,理气和血,古人用灸法治疗疾病的记载很多,而且取得了显著效果,临床实践也证明,艾灸足三里有补阴益阳、通畅经脉气血的作用,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足三里为下合穴,“合治内府”,有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作用。髓会绝骨,灸之可益髓补脑,通经开窍。灸此二穴,使阴阳平衡,筋骨强健,祛病延年,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谓。
医者简介:
阎润茗,1921年1月生于河北省武清县(现为天津市)。1942年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先后从师赵树屏、李春萱两位名家。1947年参加国家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合格,而悬壶应诊。1952年响应党的中医科学化政策的号召,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今为北京大学医学部)。1957年毕业后即任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今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她治学严谨,启迪后学,六十年来在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0年任研究生导师,指导国内外研究生。编有《灵枢经》、《针灸学》讲义,著有专著《针灸临证精要》。她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客座教授、高级专业技术评审委员会委员、针灸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中国女医师协会常任理事;她从医执教六十余年,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临证时证病合参,应用经络辨证,创立了整套独特的配穴方法和针刺方法,立法施针屡起沉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