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旱码头"平凉,凭什么成为"中央之国的玄关"?
"玄关"是一个有趣的概念。这个词指代的是一个位于门和厅之间的过渡空间。它既引导着门外的人进入厅室内,又将真正的内部空间模糊地隐藏起来,在内外之间起着过渡和切换的双重作用。纵观平凉的古今,会发现这片土地就像玄关一样倚靠在拥有辉煌历史的关中盆地北边——默默无闻,不在历史舞台上"抢戏",却始终在国族共同体的地理格局和历史脉络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平凉风光。摄影/徐振华
黄土地里的农耕文明
中国北方最原始的农业就诞生在平凉这片黄土地上。平凉塬面上深厚的黄土算不得肥沃,地下水分也不太充裕,在远古时代,原生的参天大树在这里难以生存,根据环境考古学者的发现,其貌不扬的蒿草灌丛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谷类作物的原始祖先也是这个植被带中的一员。随着它们的利用价值被古人所发现,人类开始有意培植这类植物以获取它们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种子部位,随着这些种子的产出越来越多,短时间内吃不完的种子,就成了人类财富库存中最原始的积累。
处在黄土高原的平凉,不似很多人想象中的荒芜、贫瘠。夏秋时节,山坡掩绿,小麦满仓。摄影 / 郑小锋
作为比渔猎更复杂的食物获取方式,耕种是直抵工业时代以前,人类对自然进行的最彻底的改造。成规模集中耕种的实现,首先需要移除作业范围内的原生植被,以实现土地的专门化利用。在还没有出现高级工具的时代,早期人类对于树木几乎是无能为力的,这就决定了种植业不可能兴起于森林腹地,虽然这些地方往往都是气候和降水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天然宝地"。而与此同时的,没有丰茂森林的干旱地区,农作物同样不易生存。这就需要一个微妙的平衡:既有满足草本植物生长的温度和降水量,又不宜过高;既有自然生产力充足的土壤,也不能太过肥沃。在中国北方,这个"刚刚好"的区域呈带状分布——从黄土高原上的陇东一直到燕山北麓的辽西,其中黄土高原东南部的边缘地带是最为适宜的地方。也就是平凉地区,平凉也因此孕育了黄土地上最原始的农业。
塬是黄土高原上整体性最完整的地貌形态。人们集体居住,开垦良田,为黄土地增添了色彩。摄影 / 张加盛
"胡焕庸线"的分水岭
中国有一条极其重要的经济地理分界线——胡焕庸线。这条在腾冲和黑河两个地方之间连成的直线将中国的大陆疆域切分成各占43%和57%面积的两部分,在东南部的四成国土上生活着94%的人口。神奇的是,这个比例在80年内从未有过大的变化。简单说来,这条界线的存在反映了中国国土的自然地理环境:东南部是传统的农业区,土地的自然生产力高,能养活更多的人,积聚更多的财富;西北部天然环境不甚友好,自然承载力弱,人口只能生存在极少数适宜人居的地方,因此人口数量差异自然极端。
陇山以东地区的传统农业区。摄影/赵晓君
胡焕庸线正从平凉穿过,它是一个很好的指示。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一条虚拟的宏观地理界线似乎并不容易被感知到,但一些现实存在的景观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这一点。作为黄土高原上一道突出的垄脊,乍看之下,从东到西,陇山西面与东面的大地景观相差不多,不过沿公路走上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这里的山更高,地势起伏更大。相应地,适合耕种的平坦田土更少。陇山以西的土地处在"过渡"地带的另一边,早期人类在这里从事养殖要比种植更容易生存,而陇山以东,又是别样的种植景观,此时,平凉又一次充当了分割角色。
陇山以西地处西北,天然降水少,过去兼具农耕、游牧两种生活方式。如今仍有村民饲养牛羊。摄影 / 王亚林
如果把"中央之国"这个前无古人的民族共同体看作一间巨大的房间,那么平凉,这个紧邻政治与文化中心关中盆地北部边缘的地方,就是它的玄关所在。对于"中央之国"这个共同体来说,这里是一个"内"和"外"共存的场域,农、牧两种生存方式在这里从共生到分野、这些,恰恰体现出平凉作为"中央之国玄关"的独特属性。
- END -
文丨许君达
编辑 | 胡莙
原文取自《地道风物·平凉》有增减、改动